最近刷悟空問答發現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聰明人大都喜歡獨處?」
看了一下頭條網友們的回答,小編也是受益匪淺,從中挑選了幾個比較有意思的回答分享出來,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頭條用戶:知我心理學
聰明的人喜歡獨處的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社交會讓他們分心。
有一個研究顯示:對智商高的人而言,社交越多,他們對生活的滿意度就越低。這是因為高智商者認為自己有更長遠的目標要完成,而社交會讓他們分心。
除此之外,聰明的人喜歡獨處還可能是因為他們了解並且享受獨處帶來的好處。
那麼,獨處究竟有哪些好處呢?
1. 獨處能夠維持一種恰到好處的人際距離
獨處,或者說擁有獨處能力的人,通常並不害怕「孤獨」,也不會主動尋求孤獨(不會變的孤僻)。他們不會在獨自一人的時候感到恐懼、自怨自艾或坐立不安;也不會迫切地希望遠離人群,與世隔絕。
他們總能與他人保持一種恰到好處的距離,既不會過度依賴他人的存在和幫助,也不會斷絕與他人的往來。聰明之人往往如此,他們與別人既能相互聯繫,但又能保持著各自的獨立。
2. 獨處能讓人擁有更「真實的」親密關係
獨處,讓我們不必完全/過度依賴另一半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換句話說,我們不會把伴侶當做安撫內心的不安全感、或是滿足自己一切需求的工具。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便不再會在關係中患得患失,生怕一旦失去對方,自己的需求就會得不到滿足。因為我們在獨處的時候,已經能夠自得其樂,在精神與情感上自給自足了。
3. 獨處能讓人更了解自己
獨處,能讓我們把時間與精力純粹地用在與自己的思想和/或感受相處上,這使得我們能更坦誠地面對自己、了解自己。試想一下,當你不再受外界聲音的干擾時,你是不是就能更自由地表達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東西了。
不僅如此,在我們遇到危機或困難時,不只會向外尋求支持,也能夠向內獲得肯定。這使得我們能夠從所處的社會環境中跳脫出來,獨立地思考和判斷自己的處境,從而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處境,也不容易被他人綁架
聰明的人,享受獨處的樂趣;而想要明白獨處的這些益處,也是需要智慧的。
頭條用戶:有書共讀
首先,獨處讓他們回到自己。
獨處,亦從外界事務中抽身出來,和自己在一起。就如回到自己的家一樣,無拘無束,不必去迎合,不必去配合,也不用勉強。這個家,是離心最近的,比我們平日的家更親近,家人只有自己,無需擔心打擾到其他人。在自己的空間裡,自言自語也好,發獃也好,欣賞花草樹木也好,開心就好!
回到自己,可以覺知到,身體是放鬆的,從頭部到腳趾,心也慢慢靜下來,之前在「外」的奔波,疲憊,勞累等等都隨身心的放鬆而消融……
維吉尼亞·伍爾芙《到燈塔去》裡面有個獨處的細節特別美妙感人:獨自一人,一切外擴的、絢麗的、語言的存在和行為都消失了;人懷著莊嚴感縮回自我,一個楔形的隱秘的內核,是別人所看不見的。
儘管她直挺挺地坐著,仍繼續在織襪子,但正是這樣她感受到了自我;而這個擺脫了一切身外附屬之物的自我,可以自由地從事最奇特的冒險。
此刻我一個人在公園散步,身心逐漸放鬆,自在而愉悅,白天上班的各種疲憊,一下都灰飛煙滅了。雖然在夜晚,感覺空氣有如晨間清新。
其次,獨處讓他們看到自己。
站得高才能望得遠,走出問題才能看到問題。獨處就是那高山,我們敢於攀頂,就有機會一飽眼福,也會意識到,世界很大,我們都很小,有些事情,自己想太多,放大而已。獨處就是梳理器,幫助人更理性看待事物。
《簡愛》曾說:「當我復又獨處時,我細想了聽到的情況,窺視了我的心靈,審察了我的思想和情感,努力用一雙嚴厲的手,把那些在無邊無際、無路可循的想像荒野上徘徊的一切,納入常識的可靠規範之中。」
獨處,提高了思考的維度,從俯瞰世界的角度來審視問題,看到自我的渺小,也就能接納感恩……
我在公園裡走著走著,回顧下白天發生的一切,看到同事有自己工作的難處,客戶也有客戶的難處,我們三方都要互相理解……
再者,獨處讓他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村上春樹《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我這個人是那種喜愛獨處的性情,或說是那種不太以獨處為苦的性情。每天有一兩個小時跟誰都不交談,獨自跑步也罷,寫文章也罷,我都不感到無聊。和與人一起做事相比,我更喜歡一個人默不作聲地讀書或全神貫注地聽音樂。只需一個人做的事情,我可以想出許多來。
這不!獨處讓他內在迸發更多靈感,促成更多作品呢!
周國平曾說,閱讀是與歷史上的偉大靈魂交談,藉此把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占為己有」。寫作是與自己的靈魂交談,藉此把外在的生命經歷轉變成內在的心靈財富。信仰是與心中的上帝交談,藉此積聚「天上的財富」。這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三種交談,而這三種交談都是在獨處中進行的。
獨處擴大了內在空間,激發潛能,加速創造。
綜上,獨處讓人身心得以放鬆,生命得以審視,靈魂得以豐盈。
頭條用戶:千言丸語
獨處是一種生活態度,是有效安排自己時間的行為方式。獨處是選擇對於自己最適合的生活方式。包括很多人的創作、成績,都是在獨處中完成的。正如周國平所說:"相比於社交,獨處絕對是一種能力。」
獨處時,你會和自己進行深層次的心靈對話,構建屬於你自己的思想世界 。在這個世界裡,你是與世隔絕的,可以毫無雜念地聆聽自己的聲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一些事。比如讀書,畫圖,聽音樂,很多人都心無旁鷺地享受一個人的時間,不受他人的挑撥和控制,安安靜靜把自我儲存起來。一個喜歡獨處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自己,熱愛獨處,即使熱愛自由。
劉若英就是一個享受獨處的人:「對我而言,孤獨不是孤苦,而是一種享受,自己跟自己相處是很有趣的。」而劉若英婚後的生活,也是保有個人空間的。夫妻倆一起出門,去不同的電影院,看不同的電影。兩人一起回家,進家門後一個往左,一個往右,因為兩人有各自獨立的臥室和書房,只共用廚房和餐廳。
她把「我敢在你的懷裡孤獨」理解為:「當我們可以很幸福地躺在別人懷裡的時候,我們還能同時保有自我。」猶如張愛玲一般,把孤獨過成一種態度和選擇,把孤獨變成一種氣質和內涵。
梭羅在《瓦爾登湖》里說:「我愛獨處,我從來沒有發現比獨處更好的夥伴了。在多數情況下,我們外出,到人們中間去時,比呆在自己的屋子裡更為孤獨。」
頭條用戶:前沿科技報
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誰要是不愛獨處,那他也就是不熱愛自由,因為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
1.獨處可以讓你擺脫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
社交,我們並不陌生。從早上睜眼開始,拿起手機瀏覽信息,出門逢人打招呼,一起吃飯、聊天...這些都是再平常不過的社交。
「出門靠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很多人因為這些話廣交朋友,為了社交而社交,不願意面對獨自一人的時光。
太多人給社交貼上了一個崇高的標籤,卻給孤單下了一個不堪的定義,所以就給了太多年輕人錯的引導,總是讓他們覺得,寧可在失敗的社交里哭,也不在成功的獨處中笑。
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的羊吃飽了,你的柴呢?
我們可以這樣想:砍柴的陪不起放羊的,聊了一天並沒有帶來任何有用的價值,這樣低品質的社交有何意義?
生活中,很多社交是無用的,看似有別人的聯繫方式,但當你需要幫助時,也不過是白打了一通電話。電視劇《歡樂頌》中的樊勝美不就是這樣嗎?作為資深人事,號稱手上有很多人脈,然而,在她的父親病倒急需借一大筆錢時,那些所謂的大老闆、追她的人都找各種藉口拒絕了,到頭來沒有一個人能幫上忙。
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說到底也是一種等價交換,別人不願意幫你,因為他知道跟你的社交並沒有那麼高價值,不足以讓他掏心掏肺,傾囊相助。
與其浪費時間精力,去結交那麼多無關痛癢的「朋友」,倒不如多花點時間學學如何更好地獨處,豐富自己的生活。
林徽因說過,真正的淡定,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如果想衡量一個人的內心有多強大,就看他能不能一個人獨處。
獨處能幫我們守住內心,讓我們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真諦,用心去總結癲狂嘈雜的生活帶給我們的啟示,這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也是一個人變得強大自立的標誌。
這時的我們,更多的是憑信念在關照自己的內心,只要相信自己就會無比堅定,這時我們也是孤獨的,但只有耐得住孤獨和非議,才能找到最真實的自己。
2.獨處是最好的增值期
在中國功夫裡面,有一門獨特的修煉方法叫「閉關」,在一段時間內與外界隔絕,潛心修煉武學。
而在功夫的世界裡,絕頂的武學都是在獨處的時候創造出來的。
而作為詠春拳乃至中國武術一致推崇的一代宗師葉問,最喜歡的就是與木人樁獨處,也許正是在這種孤獨與靜寂中,才探索出一套最權威的中國傳統武術實戰套路,最後載譽全球。
只有樂於獨處的人,才懂得在靜寂中觀察、分析、思考,才能從平凡中看到獨特,從麻亂中理出頭緒。
3.獨處讓你遇見更優秀的人
諸葛亮十五歲時,跟隨叔父到荊州襄陽去依附劉表。但他看到劉表昏庸無能,既不懂軍事,又不能知人善用,不是命世之主。於是選擇了隱居獨處,躬耕苦讀。
隱居的十年間,他廣交江南名士,密切注意時局的發展,所以對天下形勢了如指掌。「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智謀、才志皆不輸給任何人。後來,在徐庶的推薦下,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由此他也得以大展抱負,匡扶天下。
人在獨處之下,反而能摒除一切雜念,更清晰地認識自己,更全面地觀察周圍環境變幻,讓自己獲得更優質的提升和機會。
當你足夠優秀時,自然會吸引同樣優秀甚至更優秀的人。
一個人最好的生活狀態,無非是既能享受得了熱鬧繁華,也能安頓一個人的美好時光。
所以,無論你是否喜歡獨處,只要能妥善利用好時間,便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今日互動:一個人的時候你最喜歡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