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節目就是要把所有人都逼瘋,但是我就不瘋,氣死你。」

2019-08-12     骨朵星番


文|南風

張博洋踏上脫口秀演員的職業道路,源於一次上班過程中的無聊搜索。某一個再平常不過的工作日,他實在不知道干點什麼,回憶起自己的多年生活,他覺得自己最大的長處是「搞笑」,於是就上網搜索「搞笑有什麼用」。

搜到了深圳當地的一個脫口秀演出,買了票下班去看,「看完就發現,演員演的都是什麼東西,我覺得我應該也可以,然後我就去演。」

就這樣,他開始了自己的脫口秀表演生涯。

《脫口秀大會2》第三期,張博洋一上台,彈幕里有觀眾調侃:「這哥們兒是不是喝多了。」

鬆鬆垮垮,是關於他在本季《脫口秀大會》舞颱風格上的最多評價。看上去,張博洋還是那個張博洋,但和第一季《脫口秀大會》相比,又判若兩人。

登場三期,拿下兩個爆梗王(當期第一),張博洋在第二季的表現超出所有人的想像。呼蘭用「放棄」這個詞來評價他現在的狀態,「他就搖搖晃晃的,真的無所謂了,他帶著這個狀態去演,反而特別的無敵。

張博洋在第一季《脫口秀大會》中上台次數雖然不多,但收穫頗豐,那幾次的舞台經歷對他如今表演狀態和風格的形成產生了關鍵影響。「我覺得當時的我,其實那些段子水平是在的,沒有差,但是我演得太差。」

第一季第一期的開場表演,只為他贏得了100到120個微博粉絲,他開始反思自己為什麼不夠受歡迎。「其實很簡單,做人太兇悍了。

而當他認識到只有願意承認自己的很多不足,在舞台上吐槽別人才是有立場的,進而才會有觀眾緣,已經是一年以後的事了。

第一季的觀眾還來不及看到他的蛻變,便早早地與節目說再見。直到兩年後的今天,他用一種在觀眾看來很不在狀態的狀態,在舞台上嬉笑怒罵,終於贏得滿堂彩。

拿到很多人夢寐以求的當期第一,登上冠軍寶座,張博洋表現的不以為然,沒有流露出多少歡喜的情緒,其實他沒有裝作不在乎,因為他真的放下了這些。「我對我自己的創作是滿意的,觀眾看了很高興就夠了,這是我的訴求。我不在乎我能走到哪一步,能拿到什麼名次。

1

「搞笑有什麼用」

張博洋踏上脫口秀演員的職業道路,源於一次上班過程中的無聊搜索。

彼時他在一家國企工作,有大把空閒時間可以揮霍,但單位又不允許用看電影這種方式打發掉,所以格外無聊。

他很快有了要轉行的想法,某一個再平常不過的工作日,張博洋實在不知道干點什麼,回憶起自己的多年生活,他覺得自己最大的長處是「搞笑」,於是就上網搜索「搞笑有什麼用」。然後搜到了深圳當地的一個脫口秀演出,買了票下班去看,「看完就發現,演員演的都是什麼東西,我覺得我應該也可以,然後我就去演。

就這樣,他開始了自己的脫口秀表演生涯。

一個優秀的脫口秀演員,一定是具有喜劇天賦的,這與張博洋的長處不謀而合。「我從小到大沒有遇到過比我好笑的人,在進入這個行業以前,我是我身邊最搞笑的。」

張博洋有一個不錯的學歷,在深圳大學讀完本科後去了英國留學。他高考填志願只想學兩個專業,哲學和社會學,因為覺得這是自己骨子裡就有的東西,自身與這兩個學科的氣質非常契合。抉擇過程中覺得社會學「聽著好像更能找工作一點」,而且和哲學還有些交集,於是最終選擇了社會學。

但從今天來看,哲學和社會學都不是容易找工作的專業,是長輩眼裡「沒用」的學科。但張博洋如今脫口秀的表演風格,恰恰源於多年看似無用的學習生涯的積累。

他非常討厭枯燥的生活,初中、高中的時候,很喜歡胡思亂想,上課的時候經常看著窗戶外面想:「這個時候要有一個UFO過來就好了,我就不用在這裡上課了,所有人都會跑到操場上。」

日復一日的學習生活和朝九晚五的刻板工作,讓他感覺「人生真的沒有什麼希望」。脫口秀的出現,讓張博洋有了擺脫這種「一眼能看到頭」的人生的機會。

我知道這個東西對很多人來說就是工作,但我沒有辦法把它當工作,我必須把它當創作,我覺得我得對得起觀眾,和這個節目。

2

「自命不凡的我很好笑」

張博洋是很典型的脫口秀演員。最初在開放麥講脫口秀,他自我感覺非常良好,「那時候很自命不凡的。」而現在回看當年的自己,「那都不是段子,我都不知道在說什麼,就是一些自以為很高明的、很高深的東西。

呼蘭在第三期備采中評價張博洋的狀態時,結尾還有一個轉折,「張博洋千萬不要把求勝欲再找回來,找回來又『完蛋』了。

這個「又」的前提,便是第一季《脫口秀大會》。對他而言,那是一場脫胎換骨般的打擊。

第一季第一期表演結束後,主持人張紹剛形容他剛剛的表演像是在「犁地」,儘管當時並沒有多少人關注到他,他也只在那場表演中用了這種方式,之後的舞台都很正常,但這仍然成為他的標籤之一。

第一季《脫口秀大會》時期的張博洋

直至今天,張博洋在第二季出場時,有老粉絲還用這個詞調侃他,「無情的犁地之王」,「緊急避讓,張博洋來犁地了」。

拿著麥走來走去的表演方式在脫口秀里再正常不過,很多國外知名脫口秀演員在演出時都是這麼做的。在觀眾眼裡,張博洋的這種表演方式背後所呈現的狀態,輕鬆自如,但直到一年後他認清自己願意放下一些包袱,表演實現了質的突破,他的舞台狀態才真的變得自然。

「就是認清這個世界和自己,然後你就會覺得自己這種自命不凡很傻,就是這樣。」

我現在骨子裡仍然是自命不凡的,但是我會覺得,自命不凡的我很好笑,它就不一樣了。

3

「觀眾緣決定你的上限」

張博洋不在乎自己的名次,也不在乎自己能不能晉級,甚至覺得《脫口秀大會》的賽制和「爆梗王」這個名字也不好,就像李誕吐槽《吐槽大會》是一個「破」節目一樣。「這個節目最大的矛盾是什麼你知道嗎,脫口秀演員的實質就是表達,如果只是想要表達自己的觀點,又為什麼這麼想得高分?就很奇怪。」

但他參加節目並非完全沒有企圖心,他想呈現好的表演給觀眾,找到真正喜歡自己的人,做到讓自己和觀眾都滿意就夠了。至於賽制是怎樣的,「我根本不在乎。」

張博洋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只肯把自己非常滿意的段子拿到舞台上,所以參加三期能拿兩個爆梗王。但也正因如此,他參加的次數並不多。寫高質量的段子需要大量時間來完成,他沒辦法像其他演員一樣,趕在交稿日期截止前熬夜寫一篇稿子出來交上去。

高頻參賽,對張博洋這樣的演員而言,非但不是獲得觀眾好評的好方法,反而是一種痛苦和拖累。「其實我很想退賽,我很想,但是這個時候退太不雅觀了,那就算了,我再努力。

爆梗王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現場觀眾投票得出,張博洋的表現已經充分說明了這屆觀眾對他的喜愛。他坦承自己是有天賦的人,這對於脫口秀表演太重要,「脫口秀靠的就是天賦,沒有天賦,再努力也不會有那麼大的用。」

但和天賦、努力相比,他覺得最重要的其實是觀眾緣。「甚至前兩個都沒那麼重要,對於一個脫口秀演員的成功來說,觀眾緣最重要。」

觀眾緣是一門玄學,無規律可循,張博洋目前最清楚的是,「這個人出來了,大家是不是一見你就喜歡,這個東西太重要了,觀眾緣決定你的上限。

回到自己身上,即使拿了第一,他也不認為自己現在是一個有觀眾緣的人,只覺得這一季比上一季的表現更好了一些。「我哪有什麼觀眾緣,我就覺得還行。」

他根本沒想到自己能拿冠軍,反而覺得思文應該是當期第一。思文隨即反駁,說張博洋說話和事實總是不吻合,「他就是一個對自己認知嚴重不符合事實的人。

電影《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人們面對厄里斯魔鏡會看到自己的慾望,但只有想取得魔法石,卻又不想擁有它使用它的人,才可以拿到。所以一心想要重生的伏地魔拿不到,而只是想著不能讓魔法石落入伏地魔手中的哈利波特,最終得到了它。

這是鄧布利多施的魔法,也是張博洋在過去兩年經歷的思想轉折。當他真的放下曾經自命不凡的自己時,觀眾也真正接納了他和他的表演風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1jYh2wBvvf6VcSZE9X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