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請遠離那些,整天在朋友圈假裝精緻的女生

2019-07-17     第一心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朋友圈,已經成為了網絡社交中快速了解一個人的途徑,我們會發現,生活中一些普普通通的女生在朋友圈裡卻過上了「精緻」的生活。

她們每天要麼就是在在網紅咖啡店打卡,要麼就是和閨蜜一起逛街玩樂,表面上看,他們光鮮亮麗,是人群中的焦點,其實,現實生活中的她們未必如此歲月靜好,這種看似精緻的生活很可能是她們裝出來的。

假裝「精緻」

從心理學角度看,當一個人的能力撐不起日漸膨脹的慾望時,個體的虛榮心則會在和他人的比較中越來越旺盛。那些女生在現實生活中所缺乏的東西,在朋友圈被放大了,導致她們的虛榮心蠢蠢欲動,她們希望通過假裝精緻博取眼球,獲得關注。其實,這些想方設法在朋友圈偽造出一種自己過得很精緻的女生,本質上是沒有長大的孩子。

從人格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行為本質上屬於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 )。Jourard在《透明的自我》一書中首次提出自我表露這個概念,指的是當人們在社交環境中展示自己真實或者是偽裝的生活時,可以從中收穫一種「自發的」快樂。

心理學上的自我表露是具有積極意義的,是一個交互作用的過程,具體而言有三點特徵。

1、這是一個持續的、不斷循環的過程,表露者(假裝精緻者)和接受者有明顯的信息交互

2、環境或者意境(朋友圈氛圍)對自我表露的效應有明顯的影響

3、自我表露的過程也是表露者和接受者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過程

具體而言,這些女生在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收穫了自發的快樂的同時,還能利用她們在朋友圈塑造的完美形象維持和拓展現有的人際圈。但是,這種帶有「欺騙性」展示換來的人際關係必定是難以長久維繫的。

自卑

對於那些真正擁有精緻生活的女生而言,精緻已經成為了一種生活常態,也就不需要在朋友圈炫耀了。從個體心理學角度看,在朋友圈自我偽裝是自卑的表現。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認為,如果人們難以處理好早期記憶中所累積的不幸、苦難和創傷,這個人就很有可能就會陷入自卑的深淵。

她們不願意展示自己真實的生活,而選擇精心設計自己的朋友圈讓別人看到自己完美的一面,其實是潛意識裡無法接納真實的自己。阿德勒還提到過,非常討厭自己的人,其實一直都以「我不要喜歡自己」的目的,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因為害怕別人接受不了真實的自己,所以乾脆先不停地否定自己,她們嚮往的是自己朋友圈裡那個精緻的自己,可是她們卻不願意回頭看看真實的自己。

阿德勒認為,健全的自卑感不應該源於和他人的比較,而應該要與過去的自己和理想的自己進行比較。如果一個人只能看到別人的幸福並產生攀比心理,那麼,她的內心一定是不平靜的。

也許你也習慣打造自己的朋友圈形象,那麼希望現實中的你,很可能無法勇敢、真實地面對自己。每個人都擁有有自我評判的權利,但是,你不能將他人作為評判標準。

總是試圖讓別人感到滿意,以別人的認同和讚美來衡量自己的價值,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對於這樣的女生,我們沒有必要與之交往,應該遠離她們。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透明的自我》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NvLO2wB8g2yegNDIGd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