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童被高年級同學罰跪磕頭致抑鬱!面對校園霸凌,老師該怎麼做

2021-01-18     天學網

原標題:男童被高年級同學罰跪磕頭致抑鬱!面對校園霸凌,老師該怎麼做

近日,一位媽媽表示自己的孩子最近出現了異常行為:孩子都九歲了,卻連續幾天尿床,原本開朗活潑的男孩,開始害怕見陌生人,眼神飄忽不定,夜晚經常從噩夢中驚醒。

孩子怎麼了?

驚恐的媽媽帶著孩子到醫院做了檢查,結果孩子被確診為重度抑鬱症!

在媽媽的追問下,小男孩說自己在學校被欺負了。

小男孩今年9歲,而欺負他的孩子也才十歲!

事發時,男孩和小夥伴們一起去學校廁所,被管理廁所的高年級值日生攔住,值日生先是罰站他們,接著又讓他們跪下磕頭,幾個小男孩被嚇得大哭,值日生卻要求他們喊出「大爺饒命。」

近些年,校園霸凌事件時有發生。

延慶二中的一名中學生,患有小兒麻痹症,被同學逼迫到廁所角落裡觸摸大便,並兩次舔了手指,他的同學還將這一過程錄製成了視頻,視頻中傳出棍棒抽打的聲音,同學不時飆出髒話,甚至還挑釁地說「快點,上次尿不是都喝了嗎?」

連雲港一名女生,被同學冤枉偷拿手機,遭多人毒打、剪頭髮、被扒光拍下裸照公開。

惠來縣一女孩被多人欺凌毆打。在一則視頻中,女孩坐在地上,被對方用腳踹臉、揪頭髮,不時發出尖叫聲。

廣西柳州,一小學生跪在地上,被一幫男生衣兜里放炮仗,被腳踹,被拖鞋抽臉。

生活中,很多家長會認為霸凌離我們很遠,只是極個別的案例。

可《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早在2017年就指出:中國校園霸凌普遍存在。其中,中部地區校園欺凌行為發生率最高,高達46.23%。

而浙江大學一項《青少年攻擊性行為的社會心理研究》調查,給出的數據更加觸目驚心:

49%的人,承認對其他同學有過不同程度的暴力。

87%的人,曾遭受其他同學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

這是什麼概念呢?

相當於100個孩子中,至少有87個孩子被欺凌過!

如何定義校園霸凌

據百度解釋,校園霸凌指的是孩子們之間權力不平等的欺凌與壓迫,它一直長期存在校園中,發生這些同儕間欺壓的行為,可能包括肢體或言語的攻擊、人際互動中的抗拒及排擠,也有可能是類似性騷擾般的談論性或對身體部位的嘲諷、評論或譏笑。

霸凌分為肢體霸凌心理霸凌(言語、非言語)兩種,無論是哪一種,給孩子帶來的傷害都不容小覷,霸凌有兩個不容忽視的特點:

首先,霸凌者與受害者之間存在權力不對等。例如霸凌者會利用自己身體更強壯、或是掌握對方的把柄、或是自己受歡迎的程度等,去控制或傷害對方。

其次,霸凌會重複發生。它不僅僅出現一次,有可能會再次出現

校園霸凌的「後遺症」

美國紐約洛克菲勒大學曾做過一個實驗,遭受霸凌過的老鼠,腦部掌管情緒的部位會容易對壓力產生敏感,長期下來會出現「社交障礙」。

由於老鼠對壓力的反應通常與人類相似,故許多遭受過霸凌的孩子,也都會產生退縮怯懦、缺乏自信的後遺症。

根據2014年《美國精神病學雜誌》的研究表明:童年時遭受的霸凌,其影響可能會從年少時一直持續到中年。受害者除了容易產生自我懷疑、焦慮、抑鬱等不良心理反應,還會常常感到恐懼、憤怒、悲傷,甚至出現輕生的念頭

面對校園霸凌,老師能做些什麼?

學校是發生校園霸凌的主要場所之一,那作為老師,應該做些什麼才能最大程度上阻止校園霸凌的發生?在校園霸凌發生後又該做些什麼保護孩子呢?我們分兩種情況來討論。

校園欺凌未發生時

向學生普及校園暴力的概念,讓學生明確行為界限。

經常為學生講述霸凌行為,提升學生認知。同時可以通過參觀少管所,觀看暴力事件的案例視頻等途徑讓大家認清此類事件的危害。要向學生重點強調嚴重的後果是任何學生都無法承擔的。

提前建立好校園霸凌的預防機制,建立師生溝通的暢通渠道。

調查表明,僅有32%的被霸凌學生會選擇向老師傾訴。這就需要老師要努力讓學生產生信任,鼓勵學生向老師敞開心扉,也便於老師對學生情緒的掌控,及時發現學生的情緒異常。

日常可與孩子們多多進行溝通,不僅學業情況,還可以聊一些日常。當發現有孩子突然變得沉默寡言,或是心情低落、拒絕上學的情況時,不妨摸摸他的頭,問問為什麼?

建設班級文化,加強班級團結,減少霸凌事件的發生。

當孩子們處在一個團結的班級環境中,孩子們集體意識強,團結程度高,產生矛盾的可能性就會降低。班級氛圍和諧,欺凌行為自然也就不會存在。

無論學生成績好壞,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

無論學生成績好壞,老師都要平等對待,充分尊重每一個孩子。老師的表現同樣對學生的思想行為產生影響。學生之間平等看待,沒有「等級」劃分,會大大降低群體欺凌弱小者的出現機率。

學生們一天的時間大部分都在學校中度過,老師可以發揮榜樣的力量,做好對孩子們的引導。

確定班情聯絡員,經常溝通聯繫,掌握班級情況。

教師不可能將全部時間都和自己的學生們進行相處,要想避免校園暴力事件,還是需要學生群體中有人監督、觀察可能存在發生暴力事件的現象,及時跟老師彙報。或者在暴力事件發生後這部分班情聯絡員能夠第一時間告知教師具體情況。

召開主題班會,進行價值引領

班主任老師可以通過主題班會疏導學生的情緒,健全學生的心理,從源頭上遏制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的發生,讓學生認識到校園欺凌的嚴重性和危害性,使學生們從中汲取教訓。

也可組織以「反對校園欺凌,遠離校園暴力」為主題的班會,通過學生髮言、問題討論。要讓學生懂得,對一些身材瘦小、體力單薄、能力較差、家境貧寒、生理上有殘疾的同學,要盡力關心和幫助,不能瞧不起他們,更不能欺凌他們,要平等尊重他人,絕不凌弱欺生。

校園欺凌發生後

正視問題,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對於受害者而言,一次霸凌會成為他們心中永遠的傷疤,不能選擇逃避,而是要找到事情的根源,要幫助孩子逐步重新建立自信。

要讓孩子從心底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影響。

對於施暴一方來說,老師應該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行為是不正確的,與施暴者家長及時進行溝通。同時,說服輸家長與自己配合,加強對欺凌者的素質教育,以免在歧途越走越遠。

釐清事實,多關注被霸凌者的情緒狀態。

校園霸凌發生後,理清事實很重要,在釐清事實的基礎上開展下一步工作。在欺凌事件結束後,老師也要持續關注被欺凌者的情緒與日常行為是否因為過往的經歷出現心理障礙或應激反應。

告訴家長,除了成績,更要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

老師要告訴家長,不要光是重視成績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時聯繫家長,與家長共同配合解決校園霸凌問題。

防止校園霸凌,Kathy這樣做

美國一所小學的數學老師Kathy 用一個方法幫助許多孩子們改善了他們之間的關係,有效避免了同學之間的欺凌。她的方法在網上廣為流傳。

Kathy 老師會在每周五下午放學前,要求每個學生在紙上寫下周最想做同桌的四個同學的名字,同時還要寫一個自己認為本周最好的同學。寫完後交給老師。

孩子們放學後,Kathy 老師會逐一打開每張字條進行分析。其實她這樣做的真正目的並不是為了排座,而是想從其中發現同學們之間的關係規律:

哪個同學完全沒有被提到?

哪個同學甚至交了空白名單?

哪個同學上周很受歡迎,這周卻倍受冷落?

通過這個名單,Kathy老師在一一分析後就可以了解到:誰被同學冷落了,而又有誰是非常孤獨的,因此可以提前發現問題,幫助孩子們疏導心理,預防不必要的嘲諷、冷落、甚至欺負。

Kathy老師的這個方法被很多老師沿用,也幫助了很多的學生。

目前,對於未成年人的保護日趨完善,但我國並未設立專門調整校園霸凌的法律,給老師們「妥善」處理校園霸凌問題帶來一些困境,在處理實際問題時「心有餘而力不足」。

但我們不應就此而坐視不理,希望每一位老師在校園霸凌事件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做點能做的,儘量多保護一個孩子。

當然,孩子的保護還需要父母盡職盡責,讓我們共同努力保護每個孩子的羽翼,讓他可以自由飛翔,實現夢想,讓他們他們的學習生活中,只有快樂,沒有傷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KGcHncBRnIjoXcGp5t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