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蘇武傳》里那個留居匈奴十九年不屈的漢臣蘇武?班固曾評價他"使於四方,不辱君命,蘇武有之矣。"這個頗有節氣的人也因此在歷史上留下了極高的讚譽。不過除卻對漢朝的功績,蘇武還是一個很深情的人,他在赴匈奴之前,和愛妻辭別,兩人依依不捨,故有感而發的蘇武寫下了一首《留別妻》,或許已經有了預感吧,總之這一別就是十九年,不知這十九年里,其妻子是如何度過這漫長的時光的,但這首詩卻成為了一首流傳千年的經典之作。
留別妻
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歡娛在今夕,嬿婉及良時。
征夫懷往路,起視夜何其。參辰皆已沒,去去從此辭。
行役在戰場,相見未有期。握手一長嘆,淚為生別滋。
努力愛春華,莫忘歡樂時。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
做了結髮夫妻,兩人相親相愛互不相疑,歡樂只在這一晚上,兩情歡和要趁著這美好的時刻。遠征的人總惦記著要啟程了,就起身看看這夜晚到了什麼時候,此時天上的星星已經看不見了,也就是說詩人要遠行了,從這刻起就要分別了。奉命遠行前往戰場,不知再次和妻子相見是什麼時候,兩人緊握雙手嘆息,離別之際這眼淚止都止不住。蘇武讓妻子要珍重青春,莫要忘了兩人歡樂的時候,畢竟活著的話總是要回來的,死去也應該永遠的思念彼此。
蘇武開頭說自從兩人結為夫妻後,十分恩愛,坦誠相待從不互相懷疑,可以看出兩人的感情定是極好的,因為感情好,所以要分別的時候才那麼不舍與難過,離別前夕,兩人只能珍惜這晚上短暫的美好時光,互訴衷腸,只是不知不覺間天就要亮了,斗轉星移間,離別的那一刻就到來了。
因為王命在身,蘇武要前去匈奴完成自己的任務,只是古代交通不發達,這一去,就不知何時才能回了,或許從此以後再不能相見也不是不可能的,畢竟匈奴之地本就兇險,前路茫茫,這次是生離,也可能成為死別啊。握手長嘆,兩眼淚流,離別之苦竟是如此痛徹心扉,可再不舍,也終究要分別,只能互相囑託對方,要好好的生活,珍惜時間,愛惜自己,莫要忘了彼此,忘了曾經美好的日子。"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蘇武做到了,哪怕已經過去了十九年,他終究還是回到了自己的國家。
故事詩歌里的愛情總是這般美好的,"山無陵,天地合,乃敢與君絕",這般深情,世間又有多少?蘇武詩歌中的愛情也是矢志不渝的,他這一去不知歸期,卻給了愛妻一個男人的承諾,生定當歸,死也會永遠思念對方。蘇武在匈奴的這十九年,一個人在偏僻之地牧羊時,環境那般艱苦,除了對國家的信仰,能夠不畏困難的堅持多年,其間或許還有著對妻子深深的思念吧,還有那句"生當復來歸"的承諾,讓他始終不敢放棄自己,在艱難的環境之下,依然頑強生存,這是怎樣的一種毅力呢?
和妻子成婚時,蘇武大概也想過要"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的吧,然而世事無常,一朝使命在身,不遠萬里前去匈奴,縱然考慮過前途艱險,但大概不曾想過會是這樣一個結局,滯留十九年。十九年,能改變多少事啊,黑髮變華發,嬰兒長大,這是人生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時間,足以讓一個人的等待變成絕望,與足以改變一個人的心態了,變數太大,卻不知回家之後的蘇武和妻子該是什麼樣的境遇了。
人生難得有情人,故事畫本里也經常有那麼些感天動地的愛情故事,因為難得且美好,總讓人忍不住心生嚮往,所以許多詩人或真情或感悟,都留下過不少經典句子。你要"問世間情為何物?"那真是"直教人生死相許",什麼"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做連理枝"、什麼"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再如"得成比目何辭死,只羨鴛鴦不羨仙"......這都是世間之人對純真愛情的原始嚮往,或許平平淡淡才是真,如果可以長相廝守,又有誰願意"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呢?那不過是人生的無奈之舉罷了。
蘇武能寫出《留別妻》這般感人肺腑的詩作,想必除了其深厚的文學功底,更多的是因為他的真情實意吧,因為真的太過不舍,所以句句血淚,字字出於真心,因為這樣才讓讀詩的朋友們感動於這份真情,成就了一首詩跨越千年的共鳴,沉痛悲壯中流露的是一個人最真摯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