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像一顆種子,生根發芽在每一個遊子的心中。對於故鄉,中國人總有一種情縈繞心間,難捨難分。即便背井離鄉,也不忘「落葉歸根」。
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遠離故鄉,觸景生情,而使這鄉思愁腸入骨,因此留下了不可勝數的詩詞歌賦,名垂千古。
李白遊歷揚州,寫下鄉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賀知章暮年回鄉,不由感概「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杜甫晚年登高,油然而生「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范仲淹羈旅愁思,抒寫「黯鄉魂,追旅思」之語,讓鄉愁更添惆悵......
然而,自古文人多磨難,出名的詩人更是如此,在故鄉安享晚年對於他們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奢望。
就拿「詩仙」李白來說,晚年因為感憤時艱,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得到了他的重用。不幸的是,永王與肅宗發動皇權之戰,兵敗之後,李白遭受牽連而入獄,流放夜郎(今貴州)。
公元759年,朝廷因秦關八百里大旱,顆粒無收,朝廷下令宣布大赦天下來緩解災情。此時58歲的李白,流落夜郎,聽到赦免的消息,喜不自勝寫下《早發白帝城》來抒發自己愉悅的心境。
第二年春天,李白輾轉來到宣城敬亭山,昏花的老眼裡出現漫山遍野的映山紅,仔細一瞧,原來是杜鵑花開了。詩人想起蜀國的杜鵑鳥,那個曾經自己長大的故鄉,不覺鄉思入骨,何況詩人又年老多病,於是寫下一首詩,比之《靜夜思》更讓人懷鄉!
《宣城見杜鵑花 / 子規》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迴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在那遙遠的故鄉,詩人曾聽聞子規鳥哀轉悽惻的鳴鳴啼;如今背井離鄉寄寓宣城,又看到敬亭山上滿山遍野盛開的杜鵑花。子規鳥悲鳴,讓人愁腸寸斷,三春三月鳥語花香詩人正懷念著他的巴蜀故鄉。
古人眼中,杜鵑花和子規鳥素有淵源。
遠古時期,相傳蜀國有位國王名為杜宇,號稱望帝。他很愛自己的百姓,但是巴蜀處於盆地,經常遭遇洪災,杜宇竭盡心力,築堤引洪,都沒無法平息災難,使百姓安居樂業。
有一年發洪水,一位少年名為鱉靈,他幫助蜀國擺脫了洪水之患,望帝感其恩德於是禪位給他,自己隱居修道,死後化為子規鳥,人們便把它稱為杜鵑鳥。暮春時節,子規鳥叫聲淒婉哀絕,仿佛再叫「不如歸去,不如歸去」,晝夜不止,嘴巴啼出鮮血,灑在地上染紅了遍山花朵,這花便是杜鵑花。
杜鵑花,又名映山紅,是中國十大名花之一,它閃爍于山野,妝點於園林,自古以來就博得人們的歡心,唐宋以來吟誦杜鵑的詩詞不可勝數,而宣傳敬亭山上的杜鵑,繁花似錦,更是美不勝收。
垂暮之年的李白寄寓宣城,來到敬亭山看到漫山的杜鵑花,心中早已沒有了年少時的狂放不羈。他客居他鄉,又疾病纏身,自然觸景生情,想到曾經蜀國的杜鵑鳥,因此羈旅之愁更添心傷。
詩人本來是先看到敬亭山的杜鵑花,才聯想到蜀國的子規鳥,但是他卻本末倒置,先寫回憶中的虛景,後寫眼前的實景。李白把故國之思放在了首句,突出其重要性,表明這鄉愁本就鬱積於心,此時一旦勾起,大為悽苦強烈。
然而,被鄉思苦苦折磨著的詩人,卻不能回到故鄉。
想當年,年少輕狂,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立誓做「布衣卿相」,不辭千里,來到故鄉之外的廣闊天地——長安城,天子腳下一盞宏圖大志,本想功成名退再榮歸故里。
可誰知天不遂人願。雖然他得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引薦,供奉翰林書院。也曾有「力士脫靴」、「貴妃研磨」、「御手調羹」的輝煌,終抵不過小人讒言,不過兩年光景就被玄宗「賜金放還」,從此願望落空。
後來,安史之亂爆發,李白報國無門應永王幕僚,雖得重用,但是不久後永王擅自引兵東巡,導致征剿。李白也受此牽連,流放夜郎,後遇大赦,得以還鄉。
不料功業無成,老來竟落到這步田地,李白更覺得自己沒有顏面面對蜀中父老。何況,他眼下又困居宣城,拖著老邁的病體,根本不適合長途跋涉,更別說回到千里之外的蜀國了。
飄泊終生的詩人,到頭來不但政治與事業上沒有歸宿,就連此身也無所寄託,遙望著千里之外的故鄉,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看到漫山遍野的杜鵑花,想到巴蜀的子規鳥,濃濃鄉思之情,溢於言表。
子規鳥啼叫起來,沒完沒了,詩人的愁腸也斷成一寸寸了。暮春三月,詩人客居他鄉,一個「憶」字,突現了思鄉的主題,把杜鵑花開、子規悲啼和詩人的斷腸之痛融於一體,以一片蒼茫無涯的愁思將全詩籠罩了起來。讀者之心,相信此時也不覺沉重起來。
新世紀的我們,有幸享受高鐵,動車,飛機等高科技交通設備,想家了不過一張車票的事,可能很難體會到詩人老年不能「落葉歸根」的心境。但是,思念家鄉的心情,我們應該能理解,畢竟那裡是養育了我們很多年的故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