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從秦始皇一統天下開始,便步入了帝制時代。雖說此後兩千年政治皆秦制,但明朝與此前歷朝最大的區別便是廢宰相而立內閣。
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明朝的內閣制呢?它究竟是變相的宰相制,還是許多明粉所說的「君主立憲」的濫觴?抑或只是大明天子的「顧問」?
1、我們先看內閣制的演變
- 萌芽於朱元璋時期
朱元璋在廢宰相後,直接統領六部,集皇權與相權於一身。可是,由於每天需要處理的奏章實在太多,朱元璋不得不設立春夏秋冬「四輔」官,輪值以備顧問,之後改名為殿閣大學士。
諮詢道理,商榷政務,評騭經史,而使之援據古今以對。
這便是大學士們最初的作用,除此以外,便是協助皇帝處理奏章。
- 成祖時期形成定製
朱棣即位之後,從翰林院中選擇解縉、胡廣、黃淮、楊士奇、楊榮、金幼孜、胡儼七人入宮內文淵閣當值,參預機密。此後這一機構成為常設,並開始有「內閣」之稱。
但此時的這些閣臣,其大學士之職為兼職,正式職務仍在翰林院,且品秩不超過五品,不置官屬。
進呈文字,商機密,承顧問,率漏下十數刻始退。
所以,內閣大學士雖然品級不高,但由於接近皇帝,其意見對皇帝的決策影響巨大。應當說,這一制度最初與漢武帝時期設置「中朝」,提高尚書台的地位很相似。
只不過,尚書後來成了真正的宰相,而內閣則始終不能統領六部。
- 內閣制的成熟——三楊
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人歷仕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先後職掌內閣,由於三人本職的品級不斷升高(從二品的尚書到一品的少傅、少保等),導致內閣的地位也不斷提升。
同時,內閣的「顧問」也逐漸演變為固定的「票擬」,也就是代皇帝閱讀奏章,草擬處理意見。而票擬也就此成為內閣最制度化的職掌所在,同時內閣在皇帝的依賴之下,開始具有「儼然漢唐宰輔」的氣象。
- 班次超越六部
內閣的出現,首先挑戰的其實是六部在朝中的地位,尤其是六部之首的吏部。從大明制度本身來說,六部才是真正的最高行政機構。不過至遲到嘉靖一朝,內閣在上朝的班次上已經超過六部,位居百官之首。
同時,內閣中位居第一的「首輔」權勢越來越大,地位也越來越高,並出現了以丞相自居的夏言、嚴嵩等首輔。
但內閣首輔終究不是宰相,即便出現了「吾非相,乃攝也」的張居正也無法改變,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下張居正是如何試圖改變大明定製的。
2、張居正的「考成法」
自古至今,世人大都喜歡安於現狀,對改革變法視如猛虎,而這也是數千年來改革極難成功的根本原因,無論商鞅、王安石,還是張居正,大都如此。
張居正的改革十分廣泛,而在政治上則針對大明長期以來吏治腐敗,法令不行的現狀,創立了「考成法」。
其一,命六部都察院將擬辦的公事登記造冊,酌事務輕重緩急、路程遠近,皆訂立期限,之後責令下屬機構按時完成,然後逐一註銷。
其二,公事冊一式三份:一份六部存底,一份送六科備註,一份送內閣查考。
如此以來,以六部和都察院督促地方,以六科監督六部,以內閣監督六科,從而使政務事事責實,賞罰分明,行政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仰惟皇上天挺睿明,勵精圖治,今春朝覲考察,親獎廉能;頃者吏部奏除,躬臨 銓選,其加意於吏治人才如此。顧今天下疆里,尚末悉知,諸司職務,尚未盡熟,雖 欲審別,其道無由。臣等思所以推廣德意,發達聖聰者,謹屬吏部尚書張瀚,兵部尚 書譚綸,備查兩京及在外文武職官,府、部而下,知府以上,各姓名籍貫,及出身資 格。造為御屏一座,中三扇繪天下疆域之圖:左六扇,列文官職名;右六扇,列武官 職名;各為浮帖,以便更換。每十日,該部將升遷調改各官,開送內閣,臣等令中書 官寫換一遍。
為了達到澄清吏治、淘汰冗員的目的,張居正曾在文華殿萬曆帝讀書的地方特製了十二面大屏風,名曰「全國官員分布圖」。張居正將全國劃分為十二個大行政區,然後把各大區的職官名單都浮貼在屏風上,十天一換,全國職官升遷和汰換一目了然。
3、考成法觸動了兩大勢力的利益
應當說,張居正立限考成的三本帳,嚴格控制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吏的仕途,徹底打破了論資排輩的傳統官員升遷方式,同時不拘出身和資歷,大膽任用人才。
這對於大明當然是絕好的,但卻是許多既得利益者不願看到的,這一改革不僅觸動了天下職官的利益,還挑戰了大明皇權。
大明的內閣,雖然後來地位崇高,但其雖有議政之權,卻無法統領百官,不能指揮六部;同時內閣的議政之權只在票擬,其票擬是否能夠生效,取決於皇帝是否同意,即批紅。後來皇帝將批紅權給了太監,內閣還需要看太監的顏色行事。
張居正之所以能夠專權,除了是帝師之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便是搞定了太監馮保,所以張居正權力之大,是因為他有「攝政」之實,但仍並非宰相。
考成法的實施,使大明形成了內閣——>六科——>六部、都察院——>地方這樣的問責式架構,如果這一制度成為定製,那麼內閣便成了大明的政治中樞,內閣也就成了真正的宰相。
所以,張居正的政治改革,不僅僅是澄清吏治這麼簡單,還在於從事實上復活「宰相制」。
這一點,不要說天下不願改變現狀的官僚隊伍不願意改變,更是大明天子所不能容忍的,也違反了大明的祖制。
所以,張居正一死,其改革除了經濟上的「一條鞭法」,全部被廢除。此後,大明的閣臣基本上都碌碌無為,內閣又回到了「以備顧問」的地位,直至明亡。
因此,大明的內閣始終只是「准宰相」,張居正改革中的「考成法」可以算是古代「宰相制」的迴光返照,也是最後一縷餘輝,從此再無臣子可以抗衡制約皇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