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川陳氏始祖陳寔與鄢陵漆井村啥關係?‖老家許昌
文‖葛國楨
明代時,有一位名叫焦玹的詩人,在遊歷了鄢陵縣漆井村以後,曾寫下這樣一首詩:
漆井泉深遺勝跡,
德星台古掩門扉。
題詩對鏡多傷感,
惟有青山共落暉。
漆井村位於素有「蠟梅冠天下」之譽的鄢陵縣城西中原花木博覽園北側,在村的東北角原有一座陳文范祠(後曾為文范學校),祠前原有一眼井,即聞名遐邇的「漆井」。說起這眼井的來歷,話題還得從「東漢名賢」潁川陳氏始祖陳寔說起。
陳寔,字仲弓,東漢潁川許昌人。他生於東漢和帝永元十六年(公元104)年,卒於靈帝中平四年(公元187年)。
陳寔家境貧寒,年輕時曾長時間做縣裡的「給事廝役」(小吏)。在這樣卑賤和貧苦的生活環境里,他卻「有志好學,坐立誦讀。」縣令鄧邵對陳寔的這種學習上進精神非常賞識,就設法推薦保送他到太學(設立在京城的最高學府)就讀。
由於陳寔不怕吃苦,又聰慧穎敏,很快就以優異成績學成回鄉。他厭煩官場的黑暗和爾虞我詐,拒絕做官,「隱於陽城山中」,潛心攻讀,修身養性,勤以儉德。又遭到一個姓楊的縣吏的誣告,說陳寔是一個兇殺案件中的殺人兇手。「縣遂逮擊,考掠無實,而後得出」。由於家貧,他應邀做了郡西門亭長。
陳寔一生曾「四為功曹,五辟豫州,六辟三府,再辟大將軍,帝聞喜半歲,太邱一年。」太邱是個地名,在今河南永城縣西南。陳寔做太邱長時,「修德清靜,百姓以安」。這時「沛相賦斂違法」,橫徵暴斂,陳寔很不滿意,「乃解印授去」,憤然辭官回家。他為官期間,推功攬過。「善則稱君,過則稱己」,光明磊落,堂堂正正,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
由於桓帝時宦官專權,侵犯了士族大地主的利益。世家大族李膺等人和太學生郭泰、賈彪等聯合,抨擊宦官集團。
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有人勾結宦官誣告他們「誹訕朝廷」,李膺等200多黨人被逮捕下獄。
在這場災禍中,陳寔不幸遭到了株連。在許多人紛紛逃亡的情況下,有人勸他也逃避一下,他卻說:「吾不就獄,眾無所恃。」自請囚禁就獄,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黨錮之禍」。
在遭黨事禁錮的20年中,陳寔「樂天知命,淡然自逸,交不諂上,愛不瀆下」。後來黨錮解除,陳寔遇赦,得以出獄。這時大將軍何進、司徒表隗等奉旨多次徵召,擬重新給他高官厚祿。陳寔多方辭謝,始終不肯就任。
陳寔「掛冠隱居」到現在的鄢陵縣漆井村。他當時的威望很高,鄰里有什麼糾紛,都來求他判解。他總是以理曉臂,誰對誰錯,雙方都無怨言,以至於群眾都說:「寧為刑罰所加,不為陳君所短。」
據群眾傳說,除寔在此居住時,為解決鄉人的吃水問題,打了一眼土井。誰知井打好後,因鹼氣太大水不好吃,又不能澆花。
陳寔知道後,又命人把這眼井向下挖了八尺,把井盤用漆塗了一遍,這樣一來水就比以前好吃多了,後來這眼井就叫「漆井」,村子的名字也由此而來,一直沿用到現在。
在漆井一帶的群眾中,廣泛流傳著陳寔的許多傳說故事,諸如「梁上君子」、「難兄難弟」等等,特別是「梁上君子」的故事,幾乎老少婦孺人人都會講。這段故事在《後漢書·陳寔傳》里也有所記載:
時歲荒民儉,有盜夜入其室,止於樑上。寔陰見,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孫,正色訓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性成,遂至於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盜大驚,自投於地,稽額歸罪。徐譬之曰:『視君貌狀,不似惡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當由貧困。』令遺絹二匹。自是一縣無復盜竊。
此事正發生於陳寔被禁錮20年,遇赦得出,身居「鄉閭」、「平心率物」、「閒心靜居」之時,他以七旬高齡「築室講誨」,這就是流傳後來的成語「梁上君子」的由來出處。過去「文范祠」門前曾刻著這樣的對聯:聞庭訓能愧粱上假君子;瞻星象致奏朝中太史公。橫批是「萬事師表」。
中平四年(187年)八月,陳寔因疾病去世,終年84歲。消息傳開後,上至三公,下至平民,無不揮淚痛哭,「海內赴吊者三萬人,制哀麻者以數百」,大將軍何進遣使弔祭。
赴吊者追嘆陳寔生前的功德,共為刊石立碑,諡為「文范先生」。豫州百城,皆圖畫陳寔形像以為紀念。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蔡邕親自撰寫了《陳太邱碑文》。北宋樂史(930——1007年)著地理志載:「陳太邱廟在鄢陵西十里。」北宋趙明誠(1081——1129年)所著《金石錄》載:「蔡邕《陳太邱碑》在鄢陵文范祠。」
據史書記載,陳寔的兒子元方、季方,也是德才兼備,父子三人「並著高名」,時號「三君」,陳寔德高望重,被後世譽為「德星」,被潁川陳氏子孫尊為始祖。
為紀念這位「聲名遠播」的賢者,後人在漆井旁修建了規模宏大的「文范祠」,祠堂里塑有陳寔像,一年四季香火不斷。每年農曆的二、八月,歷代地方官員都要親自前往祠堂弔祭。文人墨客,尋幽問古之士也常涉足於此,寫下了不少流傳古今的詩詞佳句。明代時,「太邱遺祠」被列為「鄢陵八景」之一。
潁川鄢陵陳氏英才輩出,皆以為陳寔後裔為榮。清道光十九年《鄢陵陳氏族譜》的序文曰:「我氏自胡公分封於陳,延漢太丘公以品望起家漆井,流宅波及唐宋以至元明。國朝世居鄢之棲良村,宗派日繁,星居棋布者什多……」
1935年6月5日(民國二十四年夏曆五月五日),鄢陵陳斐如訃告舉行葬禮殯埋,並刊石立碑。蔣介石、馮玉祥、汪兆銘、張學良等國民黨要員28人親筆題寫悼祭文詞。死者嗣孫陳德馨當時為愛國抗日將領、國民革命軍55軍29師86旅少將旅長。
1938年9月初,陳德馨率部在鄂東與日軍激戰中陣亡。1988年9月,他被追認為「革命烈士」。2014年9月1日,他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黨錮賢名萬古流,春秋祭祀幾番游。碑篆塵埋常野外,井舊苔剝尚泉流。」明代詩人、刑部尚書劉訒在《漆井賢鄉》詩中寫道:
青郊七里太邱宅,
古井千年寒碧深。
祠下軒車頻弔古,
賢名詎共汲瓶沉。
從漆井村出來,我望著田野上奼紫嫣紅的花卉苗木,忙碌不停的人群,不由浮想聯翩:我不知道這片田野里,這條條飄著花香的道路上可曾印下過文范先生的足跡,聆聽過文范先生的教誨,先賢雖已遠去,但他留下的諸多優秀品德,諸如勤奮好學、為政清廉、不計名利等等,不是很值得我們這些後人好好學習嗎?
【作者簡介】葛國楨,河南鄢陵人,許昌人民廣播電台編輯、記者,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政協文史資料撰稿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出版有文集多種,曾獲全國報告文學優秀作品獎、河南省「五個一工程」作品獎、中國鄉土文學獎等。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圖無關。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攝影者或原製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
3、「老家許昌」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