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動不動就哭、眼淚來的特別快?情緒是他們進行交流的手段


雯雯生下來就是個「哭」寶寶,動不動就咧嘴哭,眼淚來得特別快。媽媽像大多數母親一樣,學會了理解孩子的哭聲。可隨著雯雯年齡的增長,她依然還是說話少,哭聲多。聽到小朋友說:「我不跟你玩了」,她就哭;別人不小心碰到,她也哭;分蛋糕時,因沒得到喜愛的奶油小花也要哭。在不斷滿足孩子的需求之餘,媽媽會經常不耐煩地沖她喊:「整天就知道哭,哭有什麼用,也不嫌丟人!」

人類的基本情緒在嬰兒的生存和生長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情緒和語言一樣,是嬰兒進行人際交流的重要手段。嬰兒的情緒交流是以表情的形式來傳遞的,情緒表達主要有面部肌肉運動模式、聲調和身體姿態3種形式,嬰兒用得最多的是面部肌肉運動模式,比如,喜、怒、驚、恐等都是通過面部表情來傳遞情緒信息,聲調和身體姿態都是面部表情的輔助形式。

有人將嬰兒因飢餓、痛、生氣而發出的哭聲錄下來,放給不知情的母親聽。當這些母親聽到因痛而發出的哭聲時都衝進房間去看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發生了意外,而聽到另外兩種哭聲時,都慢吞吞地做反應。由此可見,嬰兒已能用不同的哭聲傳達自己的情緒。

行為主義創始人華生指出,新生兒有三種非習得性情緒:愛、怒和怕。愛——嬰兒對柔和的輕拍或撫摸會產生一種廣泛的鬆弛反應,比如展開手指和腳趾,或者發出咕咕和咯咯聲那樣的一些反應;怒——如果限制嬰兒的運動,就會產生身體僵直的反應,或屏息、尖叫之類的反應,有些還會出現手腳「亂砍」似的運動;怕——聽到突然發出的聲音會產生吃驚反應,當突然失去身體支持時就發抖、啜泣和哭號。

情緒是性格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性格特徵,如活潑、開朗、憂鬱、粗暴等都和情緒密切相關。隨著年齡增長,幼兒在一定的、不斷重複的情景中,經常體驗著同一種情緒狀態,這種情緒逐漸穩定後,就會成為幼兒的性格特徵。大約5歲以後,幼兒情緒逐漸系統化和穩定下來。如果周圍成人此時經常關心、愛撫幼兒,尊重幼兒,使幼兒經常體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這有助於促進朝氣蓬勃、活潑開朗等良好個性的形成。如果父母和教師經常要求幼兒幫助別人,關心生病的小朋友,要求幼兒相互謙讓等等,這樣孩子就能逐漸形成比較穩定的同情心和關心體貼他人的情感。久而久之,這種情感也會成為幼兒個性的一部分。故事中雯雯的哭鬧對媽媽來說都是因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對雯雯來說,這是她解決問題的一種途徑和控制外界環境的一種手段。

情緒不僅會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也能影響兒童的生理健康。在兒童發展早期,如果兒童被剝奪了正常體驗情緒的機會,兒童的身心健康和發展就會受到嚴重影響。兒童情緒被剝奪,缺乏父母的愛,會抑制腦垂體分泌激素和生長素。少數被父母拒絕或在孤兒院中長大的兒童,很可能有情緒被剝奪的經驗,這樣容易導致他們身體發育不良,動作和語言發展遲滯,對他人的微笑毫無反應,無從學習人際交往,變得沉默寡言、無精打采。

因此,在兒童生長發育的過程中,給予他們適當的關愛和情緒刺激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