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喜歡聽好話,更何況孩子,孩子的成長需要肯定


「教了多少遍了,還是不會,真笨!」

「過來,這是李阿姨,快向阿姨問好。」媽媽跟兒子說,兒子一直怯生生的扯著母親衣角,躲在母親背後不肯出來。

「為什麼別人都能回答出來問題,就你連話都不敢說?!你說是怎麼回事?!」爸爸質問的聲音極大,兒子淚涌了出來。家長無奈。

生活中,類似的情況有很多。有孩子年面對老師、面對愛慕的人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上台演講前、面試時、比賽前、照相時等,常常感覺緊張、臉紅、心跳、發抖,學習或工作中總是惴惴不安,神經繃得如一張滿弓,唯恐出了差錯……

上中學的小宇以前是個性格很活潑的人,現在見人就怕。面對熟悉的人從對面走過來,內心不知道應不應該和對方打招呼,緊張的情緒就會產生。發現咬口香糖可以緩解說話緊張,所以現在一天到晚都要咬口香糖。晚上失眠越來越嚴重。每天覺得自己很難看,聲音很難聽,所以很少和人交流,看到有人在很流利地談話就嫉妒。每天要照鏡子很多次。不敢笑,也不敢大聲說話。學習注意力不能集中,不能回答老師的問題,人際關係非常緊張。

具體來講,不敢在別人面前大膽說話的原因主要有兩種:

第一種,不想露醜。有時孩子的想法是,只要我不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短處,別人也就不會知道我的缺點。而是一旦在眾人面前說話,自己的粗淺根底、拙劣看法都會暴露出來,那麼從此以後,哪時還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所以,不說話更穩妥。

第二種,不知道該如何組織說話的內容,就像被硬拉到一個陌生的世界一樣,所以會感到驚惶。有的孩子是因為先天原因。他們生來性格內向,氣質屬於黏液質、抑鬱質類型,說話低聲細語,見到生人就臉紅,甚至常懷有一種膽怯的心理,舉手投足、尋路問津也思前想後。

當然,導致孩子不敢大聲說出自己想說的話,更多的原因是家長沒有及時地培養。有些家長對孩子的膽小不加引導,孩子見到生人或到了陌生的地方,便習慣性地害羞、躲避,沒有自信心。當他進入青春期後,自我意識逐漸加強,敏感於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希望自己有一個「光輝形象」留在別人的心目中,為此,他們對自己的一言一行非常重視,唯恐有差錯。這種心理狀態導致了他們在交往中生怕被人恥笑,因此表現得不自然、心跳、靦腆。久而久之,便羞於與人接觸,羞於在公開場合講話。對此,應給予正確指導,鼓勵孩子大膽、真實、自然地表現自己。

恐懼或憂慮會阻礙孩子們說話的嘗試。有時保持安靜較容易,退縮在「殼」里可以掩飾自己的軟弱。

「我總是不敢在人面前講話、發言,那會使我心跳加快,腦中一片空白……」有的孩子曾坦然地承認自己說話的膽怯,而且對此頗為苦惱。

心理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人或多或少在說話方面有些不健康的心理,而緊張和恐懼便是這些不健康心理的突出表現形式,是影響人們進行正常說話和語言交流的明顯障礙。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人人都可能在說話前後或說話過程中出現緊張、恐懼心理:性格內向、沉默寡言者如此;天性活潑、思想活躍者如此;即便演說專家、能言善辯者也不例外。 而恐懼是後天的反應。兩歲大的孩子在過馬路時不會懂得害怕,直到有人猛地把他拽回來,警告他過馬路有多麼危險。同樣,當我們第一次看見同學站起來背誦詩歌,發現他突然梗住了,變得慌張窘迫,以致全班發出陣陣的竊笑時,我們懂得了當眾講話時害怕。既然緊張害怕是後天學會的,那麼它也是可以被忘卻的,或者至少是可以被控制的。

家庭是練習說話的第一個場所。當孩子在家裡的時候,我們可以鼓勵孩子給自己一個講寓言故事。如果孩子不能講清楚,就讓孩子去找一本兒童文學看看,再來訓練。

這樣孩子便會漸漸了解語言,懂得如何並敢於與人們交談了。另外,鼓勵孩子平時就一些小問題與人交流。鼓勵廣結良友,與朋友頻繁往來,是練習口才的又一途徑。

無疑,我們每個人都多少會有一些朋友,這些朋友可能來自不同的地方,處於不同的年齡,屬於不同的階層,從事不同的工作,因而與他們相處時會遇到各種不同的問題。孩子擁有的朋友,了解的談話內容,都會漸漸地增多起來,他說話的膽量也會漸漸大起來。

給父母的建議:多誇獎孩子某一方面的長處

「皮格馬利翁效應」又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它的中心意思是,我們的熱切期望,會使被我們期望的人達到我們的要求。心理學研究發現,在教育實踐中,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的成長有巨大的影響。信任在人的精神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它代表一種對人格的積極肯定與評價。每個人都有被別人信任的需要,而當這種需要得到滿足的時候,人們就會感到鼓舞和振奮,作出最好的表現。

人們通常這樣說明羅森塔爾效應:「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個人發展更好,就應該給他傳遞積極的期望。積極的期望促使人們向好的方向發展,消極的期望則使人向壞的方向發展。

稱讚就像是養料。它會使孩子得到很大的鼓勵,使他們雄心勃勃,信心十足更進一步。父母的表揚比其他人給孩子的表揚作用更大,兒童心理學家經過實驗發現,孩子們總是在無意識中按大人的評價調整自己的行為,以得到父母的表揚和鼓勵。

每個人都喜歡聽好話,更何況孩子。因此,在教育中,家長們應該多對孩子多一些表揚,少一些批評。面對孩子天真幼稚的行為,不能用成人的標準來判定,應發自內心地讚美孩子的創造力:「你真行!我小時候可不如你。」隨著孩子年歲的增長,對他的鼓勵更應多於批評,孩子的進步就會越來越快,也會把家長當做自己成長道路上的良師益友。如果父母只知道一味地責備,甚至惡狠狠地訓斥,那麼必定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在你的訓斥聲中漸漸喪失殆盡,同時毀掉的還有你與孩子的關係。

由此可見,教師和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中,積極的心理期待對孩子的自我肯定和未來的成長是多麼的重要。許多家長總是習慣在別人面前批評自己的孩子,卻絕不在別人面前表揚孩子,覺得這是對孩子的嚴格要求,是一種良好的家教風氣,也是一種謙虛,卻不知孩子的內心是最渴望表揚的,尤其是當著別人的面。其實,大人也需要公開表揚,只不過孩子是高興在臉上,而大人是高興在心裡。

把兒子培養成著名天才的老卡爾·威特認為,家長要學會賞識孩子,只要父母自認為自己的孩子是「一流」的,他們就會把這種意識直接傳到孩子的頭腦。當孩子從家長那裡常常得到正確的讚許、表揚和肯定,那麼孩子就會認為自己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其行為則表現為積極、果敢,而且情緒穩定,有很強的自信心。父母不要吝惜自己的稱讚,鼓勵孩子在生命的交響樂中演奏屬於自己的樂章。這是挖掘孩子潛能的重要通道,也是增強孩子自信的源泉,更是孩子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歡迎您在留言區交流。您的認可和鼓勵,是我們精進的最大動力!懇請您把今天的內容轉發給您的親朋好友。不勝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