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歷來都是文藝青年的聚集地。
今年1月,高曉松一手創辦的「曉島」,成為繼「雜書館」、「曉書館」後新一代的書店聖地,初開業時可謂是一票難求。
如今,距離開業過去半年有餘,咖爺的上島預約也經歷了整整半年,從最初的爆滿到終於成功預約上了一周後的名額,內心不由得一陣悲喜交加。
之所以如此火爆,原因無他,「島主」高曉松的個人魅力,使得店內帶有濃郁的個人印記——不同於一般網紅書店,只有書籍;在這裡,音樂,文學,電影,凡是藝術,皆可發現。
文青老炮高曉松果然夠「花心」。
(網絡圖)
高曉松的島嶼
「曉島」落在北京朝陽大悅城的9樓,看書的同時,吃飯、逛街,很方便。
進入「曉島」要先穿過三聯書店,屹立在那個專業賣書的地方,高曉松自己也認為「曉島」的貢獻主要在於「流量」。
畢竟「矮大緊」的名人效應,振臂一呼的號召力還是很強大的。慕名而來的,其實更多的是體驗「曉島」的風情,而不是正八經地買書搞科研的。
雖然是「流量」,但是「曉島」對上島的讀者也有要求,禁止拍照,禁止喧囂,這裡最不需要的就是網紅打卡。在喧鬧的商場裡,成了偏於一隅的一座「孤島」,是一個安靜,獨立,不受打擾的空間。
(網絡圖)
如果說「曉書館」是高曉松為抵達遠方而以書搭建的橋樑,那麼「曉島」則是他打造的「全副武裝的文藝青年陣地」——書、唱片和電影三合一的文藝空間。
在這個350平方米素凈而開闊的圓形空間內,陳列了由高曉松精選推薦的圖書、黑膠唱片和電影海報。
而這三者,恰好也能概括高曉松對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
書自不必說,熟知高曉松的人都知道他愛書,也知道他最愛的是中國歷史。
而在他的《曉說》《曉松奇談》等脫口秀節目中,侃侃而談中也常常夾雜了大量「私貨」。
也正因此,從「曉書館」到「曉島」,書籍永遠被高曉松奉為精神的制高點。
背牆而立的書架上放滿了各種書籍,據說有14000多本,內容涉及文學、歷史、哲學、社會科學及藝術等多種學科和領域,可以供大家在浩瀚的精神世界中暢遊。
而到了二層的通道里,擺滿了整整4排,100多張經典黑膠唱片。
比起讀書人,很多人更早地認識高曉松,還是從音樂人開始。
音樂可以稱得上是他藝術人生的起點,畢竟在進入音樂圈之前,他還只是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無線電專業的一名學生。
1990年,他在校外和來自各個高校的蔣濤、戴濤、趙偉、老狼等人組建「青銅器樂隊」 。包括《同桌的你》《麥克》《白衣飄飄的年代》《青春無悔》在內的許多校園民謠,都在那個時期完成初稿。
1994年出版《校園民謠》合輯,被一代人奉為經典;1996年高曉松和宋柯創辦了「麥田音樂」獨立品牌,發掘和打造藝人無數。
今年《樂隊的夏天》,他也作為「超級樂迷」之一,講述了獨屬於那個黃金年代的搖滾記憶,也會以自己對音樂的認識給樂隊提供建議。
《樂隊的夏天》
很多人都知道,成名後的高曉松與電影一直都有不解之緣。
做過導演——《那時花開》《我心飛翔》《大武生》,請到的還是如今已經成為大腕兒的周迅、陳道明等演員;也擔任過監製——《同桌的你》《北回歸線》《睡在我上鋪的兄弟》。
雖然電影口碑平平,但這並不妨礙高曉松熱愛電影。
1991年,正值大三的高曉松,就曾從清華大學退學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研究生預備班學習電影。
雖然第二年投考落榜,但他還是毅然選擇了亞洲電視藝術中心做實習編導及編導。
正因為他對電影藝術不間斷的追求,才有後來他在《曉說》對話張藝謀、馮小剛、徐克、吳宇森等名導時,依然能夠輸出專業且獨到的見解。
《曉說》
而對電影的喜好,高曉松的口味也不刁鑽,從「曉島」里的20張海報就能看出。
這些電影大部分是經典作品。有國內的《霸王別姬》,也有國外的《盜夢空間》;有文藝清新的《午夜巴黎》,也有頗具批判意味的《發條橙》;有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老無所依》,也有險些被禁的賈樟柯的《站台》。
在任何一檔節目裡,談及藝術,高曉松總能引經據典,如數家珍。而在他開闢的這座島上,我們終於也能看到、聽到、感受到那片滋養過他的土壤。
新時代的文人風骨
開書店的文人高曉松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但卻是絕無僅有的一個。
早在2017年5月,時任阿里娛樂戰略委員會主席的高曉松,就在微博上喊話作家麥家,盛讚麥家理想谷這一「人間仙境」:
「麥家老師在杭州西溪開的麥家理想谷很好,就在我杭州阿里總部辦公室旁邊,與KPI苟且之餘,去坐坐,讀讀詩,很治癒。」
於是,高曉松也緊隨老友的步伐,來到杭州開了家同樣詩情畫意的「曉書館」。
一年不到的時間裡,又有了「曉島」。
文人開書店,在現今似乎成為一種潮流。
許知遠的單向空間,以高品質的書籍推薦、免費的文化沙龍而聞名。這裡不只是書店,更是一處理想主義者營造的烏托邦。
經歷幾次變遷,第一家門店也從圓明園搬進了朝陽大悅城,後來又有了愛琴海店和花家地店。今年初,單向空間第四家門店成功落戶杭州。
許知遠覺得單向空間可能是個「變形蟲」一樣的企業,以後可能是做旅館、設計產品、可能涉足任何行業。
高曉松則不同。
書店就是書店,無他,就是一個看書的地方。或許這也是「名人效應」之外,「曉島」一直能夠爆火的原因。
高曉松曾說過,其實這個時代,行萬里路比讀萬卷書更重要,自己出去看這個世界,可能比讀別人替你想好的事情要更好。但就算行了萬里路,書還是要讀的,因為一個人的一生絕不可能窮盡人類的智慧。
所以,「曉島」摒棄了商業模式,有能力就繼續免費,沒能力就關掉。拿得起,放得下,自在隨心,這就是高曉松。
當市場經濟急轉直下,許多知識分子開始販賣知識,裝扮自己,但脫去皮囊後,卻找不到一點民族情懷和文化修養。
而高曉松卻能始終如一,對於知識和藝術的分享也毫不吝嗇。
除了日常展陳的文藝作品外,「曉島」還會作為活動分享空間,開展人文、藝術、學術類的展覽及活動,甚至是分享戲劇和音樂會。
在「探島」的過程中,咖爺還發現了一個隱藏的互動牆面——「我們憑海風傳遞耳語」。
「島民」可以在上面留言,寫給高曉松,寫給「曉島」,寫給自己,或是寫給戀人。
這樣的互動設計借鑑了巴黎的「愛牆」,簡單的幾句話語就能讓世俗的生活增添一點浪漫。
就連通往二樓的台階也張貼著高曉松的名言,什麼「詩和遠方」「不舍愛與自由」,滿滿的「曉松風」。
不得不說,在高曉松身上,我們看到了這個時代文人的風骨,不僅固執,還很浪漫。
(網絡圖)
不僅是有趣的靈魂
高曉松置頂的微博,只有10個字:謝謝舊時光,一切皆有情。
這是對陪伴了大家七年的《曉說》,最深的告別。
今年的第一天,高曉松就在微博宣布,《曉說》和一切視頻節目,都將於今年4月徹底結束,無數粉絲惋惜不已。
最後一期終究還是來了,在節目裡,編劇史航調侃著說道:「七年了,高曉松已經變成了高老松。」
高曉松老了麼?
其實沒有。他還是那個一腔熱血、自由心性的男人。
幾年前,他參與《奇葩說》的錄製時就經常跳票,行蹤不定。如今告別「親生」的《曉說》,他又將去往何方?
最近一次看見他,還是和馬東兩個老男人再度同台的《樂隊的夏天》。
《樂隊的夏天》
為什麼自己的節目關張,卻跑去別人家打call?
因為高曉松所成長的年代,不僅是搖滾的黃金時代,更是所有藝術的黃金時代,此起彼伏,成群結隊,經久不息,那是生命的不羈,難以安放的青春。
馬東問他,樂隊對他來說意味著什麼,他說,「樂隊對我來說,是人生第一次自己選擇的夥伴,並下決定要一起走下去的人。」
接著他又補充,「但其實要到分開才是一個完整的樂隊」,隨著生活軌跡的變化,每個人都會重新找到屬於自己的地方。
幾期的飛行嘉賓之後,高曉松又消失不見了,再歸來,竟是在線求問——
這還是我們認識的高曉松麼?竟然跑去種地了!
看到黃瓜和玉米的樣子,真的是「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植物亦是如此。
事實上,看似「花心」的高曉松總在嘗試新的東西,但他其實一直在換著法子溫故知新。
玩音樂也好,開書店也好,不僅是他在以自己的方式影響這個時代,也是他在給自己慢慢沉澱的時間。
高曉松曾說:「人不能一直奮鬥,那會失掉很多有趣的東西。」
他在用行動鼓勵年輕人一起讀書,一起回家,回歸心靈的凈土。
也希望他們「追求詩和遠方,不舍愛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