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湖炒茶製作技藝項目簡介
玉湖炒茶是揭東縣玉湖鎮特色農產品。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種植過程的無公害管理,獨具特色的傳統手工製作技藝,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茶葉的天然營養成分。
玉湖炒茶產地坪上村位於小北山主脊,地理位置十分獨特,是一個純農的社區。茶園獨處高山峻岭之中,土質鬆軟,呈微酸性,天然泉眼眾多,給茶葉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明朝末年(1565年),劉氏(為母舅)林氏(為外甥)移居於玉湖坪上村,歷326年均以耕山種田為生,生活十分清苦。清光緒17年(1891年)林氏的第13代孫名叫林想的農民到遠離村寨10多公里的「溫肚」山地砍柴,意外地從一堆鳥糞中拾得一顆樹籽,把它埋於土中。三年後再次到此地砍柴時,發現那樹籽已長成枝榮葉茂的小樹。林想出於好奇,飯後摘其葉咬嚼,頓覺味道甘醇,生津解渴。他試著將所有嫩葉摘回家,放在鼎中炒干,然後用沸水沖泡,見湯水色澤深褐,氣味清香,飲之先澀後甘,回味無窮,因此,他給它起名叫「鳥啄茶」。從此,林想摘其茶籽,播種于山嶺之中,精心管理,適時採摘,適時炒揉,經年累月,總結出古樸而考究的炒茶工藝,成了一代制茶名師,至今已傳承五代。
1
2
3
6
5
4
玉湖炒茶一直依照傳統種植技術和手工制茶工藝,一代一代的傳承,保證了產品較高的經濟價值。2010年,揭東縣玉湖鎮已將玉湖炒茶生產基地列入鄉村旅遊規劃,將建成炒茶製作體驗中心和茶文化展示區。
玉湖炒茶無公害的種植技術和傳統手工制茶工藝充實了我國歷史悠久的茶文化內涵。保護和傳承炒茶製作技藝,對研究茶葉生產技藝和發展鄉村特色旅遊,增加農民收入,促進集體經濟的壯大有重要意義。
「玉湖炒茶製作技藝」2011年被評為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來源:多彩揭東
聲明:本文不代表我們的觀點,僅供讀者參考。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進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