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太極,上漾太極!點擊右上角處「關注」,關注我們!
有一句俗語;「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傅"。可見步在武術當中的重要性。武術的腰腿功夫體現在步當中。願以自己微微的體會和各位同道共享,同時望得到各位指正。我始終認為,武術的推廣,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再用冷兵器時代的思維就過時啦!
馬步
1、正馬步
是具有兩腿共同分擔,共同承擔的一個基本步子,是雙實步,要求扣步,坐胯,落胯,並鎖胯,不能敞襠。身要正,腰要豎。後腰成90度。肩平,胯開,襠圓,身,松,手柔。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松肩沉肘,呼吸自如,通暢。具有下實上虛,沉下根扎,上身松靈的意味。
2、偏沉馬步
重心轉移的結果,襠圓,胯開,松靈開合,吞吐收放,盡在此中。左右雲手就是典型。步分,胯沉,腰轉,手隨。步到,身到,手到。意到,神到,韻到。
3、弓馬步
典型動作,「彎弓射虎」並行步,要求落胯,沉胯,斜支撐,氣沉丹田,上下相隨,左右相顧,八面支撐,威風凜凜。
馬步分高馬,中馬,低馬,各有所用,各按所需。要求守中,用中,持中,最起碼不失中。
紮實的腰腿功夫,靈動的步態步伐,松沉的身手,組成中國武術的特點,太極拳的每一式一勢,都能在傳統武術中得到驗證,找到它的影子。他們是一脈相承,同根同源的。
和任何傳統拳架一樣,太極拳之弓步要求前弓後踞。前弓腿要膝不露足尖,後踞腿,曲成蓄勢狀態。弓步是常用步,分攻,守,轉三用。
攻擊步
對正前方進行攻擊,此時的步要求,前弓步是橋樑,起到輸送力量的作用,作用力在於後踞腿上,要求力發於脊,植於根,發於端。利用後踞腿的蓄勢,把腰背脊上形成的勁力,利用大地的反作用力把勁發揮到所要發揮的部位,形成攻擊力。這裡就有幾個慨念要說明:
腰背脊上的發力,這裡有體重級別的因素,也涉及到所謂內功,內力,內勁等因素,這是長期訓練的結果,也就是所謂功夫。這是一串肌肉筋膜的活動,遞次的移動,轉換形成的能量效果。帶動這個效果的是一連串神經運動,這種神經運動,出於意識的反映,條件反射,和本能機制。
植於根,這是一切陸上動物的特徵。是對大地特性的掌握,就象水中動物掌握的「水性」,飛行動物掌握的空氣特性一樣。人則可以藉助大地的反彈力,定柱性,紮根性等等。把作用力通過反作用力發揮或者吸收。
發於端;肩,肘,手,指,掌,頭,腿等,可以達到攻擊目標的部位。這裡面也有功夫,如鐵頭功,鐵砂掌等等,是長期磨練出來的。
防守步
接受對方發力的一種防守,要求把對方的發力通過自己身上各關節的緩衝,吸收掉,通過後踞腿傳遞到大地去。這種傳遞也是功夫的反映,是防守機制的自然啟動,應激反應,也有一串從意識到肌肉到接受部位的條件反射。
轉換
有攻,守,必定有轉換,這種轉換是得機得勢之反映,是熟練的本能,是功夫的丈量。是步伐對身體,手法的切換能力,強弱,虛實對比的關係的比例。轉換極其關健,可意會,極難言傳。
弓步亦有順步和坳步之分。順手順腳的弓步,如單鞭,野馬分鬃,斜飛式等。拗手拗腳的摟膝拗步,搬攔錘的沖拳步等。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楊式太極拳要求的弓步是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松肩沉肘,松腰沉胯,邁步如貓行的架式。坐胯,收胯能鎖胯會提胯的胯部動作。不撅臀,不跪膝,不塌腰,保持中正的發勁形式。
弓步的發勁,需要不斷練習。聽得到,化得掉,發得出才是太極拳的全部。
虛步
楊式太極拳中的虛步是用得最多的步伐,就是用後腿坐實,前腿虛放的用步方法。用得好,功夫紮實,用得不好容易傷膝,傷胯。正確不正確往往差之分毫謬之千里。
虛步三件:這是指前擱虛腿的三種樣式。
一、平步虛腿——虛腿平伸,腳尖不翹也不惦,此種腿法在虛步中用得最多。主要運用於運化移動之中,如返身撇身錘,搬攬錘。在進可攻,退可守的形勢中常用。
二、翹步虛腿——後腿實坐,前腳腳跟著地,腳尖翹起。典型動作是提手上勢,手揮琵琶,這個步伐實際具有後坐前攻的態勢,是有鼓盪前攻的意味。
三、點步虛腿——前虛腿腳尖著地,後跟惦起,典型動作,白鶴亮翅。即在展開,分運時運用,在後撤步斜撤步時常用到,這種點步需象蜻蜓點水般輕巧。具有閃展之意。
虛步的要求:
一,沉勁
這裡的沉勁是對後坐實腿而言;沉胯,曲膝,扣踝。還需要圓檔,鬆柔身手。符合上松下沉,上柔下盤'。
沉勁在於紮根,只有根扎大地,才能周身輕靈。
二,虛,靈
這裡的虛,靈是對虛腿要求;不偏不斜,中正安舒。胯要含,不要露。收得住,放得開。身法上有正身,側身。
三,承,轉
這裡的承是要承擔得起,含蓄得了。啟承往復腰胯帶,身法轉。尤其在推手中,講究虛懷若谷。胯收襠圓。
太極貓步實在也是虛步形式的邁,邁步如貓行的實質就是沉身健邁。閃展騰挪都是虛步為主的步伐。練好虛步,用好虛步,活用虛步,都是太極拳功夫的顯現。中國功夫的根本是腰腿功夫。
虛步的關健在於胯的正確運用與否。後坐實腿要開胯充分,坐實如坐凳,膝與踝呈線性對稱,不別膝,不扭胯,不厥臀,立腰而不挺腰,不拘背,宜含胸。肩平齊,頭顱正。虛中有實,實中帶虛,乃虛步矣。乃太極矣。
撲步
撲步在現代楊式太極拳中已經用得不多,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需要。傳統中它和其他拳種一樣有其一定位置,這個位置也確立了太極拳是傳統武術的同一性,而不是異類。所以神化它,玄化它既沒有這個必要,也不可能。
楊式太極拳的撲步在下勢上單獨使用,印證了不包含在太極十三勢中的關係。在上下關係中拳譜里是單獨稱勢的,如提手上勢,單鞭下勢。我想我們先輩這樣定勢是有其道理的,值得探討。儘管如此。還是按我對撲步的理解。談一點體會吧:
撲步的貼,不在於高低,在於貼身,貼隙,是穿插的需要。
上下翻飛,騰躍畢竟過於耗費體力,最重要影響呼吸,平心靜氣的呼吸。這就是現代太極拳的要求了。
文章整理於網絡,旨在宣傳推廣太極拳,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文章僅供豐富拳友太極知識,參考學習之用,若是拳友已有明師指導或者自有練習體系,不必依文全改,擇其優點參考學習即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Fu15m4BMH2_cNUgTEn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