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C今天推薦的這部作品只有區區兩萬字,但卻字字扎在人心上。
驚悚、陰暗、變態,這些全都可以算的上是這部作品的關鍵詞。
它的作者芥川龍之介,日本新思潮派代表作家,被稱為大正時代的「鬼才」。
35歲便早早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以其名字命名的「芥川獎」成為日本文壇的重要獎項之一。
芥川龍之介
這個瘦小、略帶神經質的男人,總能爆發出驚人的創造力。
在他短短12年的創作生涯中,共寫了148篇小說及大量小品、隨筆等。
熟悉他的讀者會發現,他筆下的藝術世界裡時常瀰漫著一股死亡意識。
甚至在作品中寫道「所有神的屬性中,我最同情的是:神不能自殺。」
這種略帶悲觀主義的思維方式與芥川龍之介的個人生活及當時時代背景有著密切的聯繫。
而這也讓他成為區別與其他作家的根本特質。
在他對人對己悲劇處境的特有認知中,從細小瑣碎的平常事物里,將人性的某些方面,剖析的那麼尖銳而透徹。
而我們今天要說到的這本《地獄變》中更是把對人性的探討推到了極致。
故事發生在日本封建社會,封建公侯崛川大公的府邸中生活著一位容貌醜陋,脾氣古怪的畫師良秀以及他的小女兒。
良秀因其在繪畫上的才氣而備受大公器重。
他本人也毫不謙虛,經常以本朝第一畫師自居。
他對自己的技藝相當自信,但那些作品卻不是任何一個人都能欣賞得來的,畫吉祥天女時能將其畫成卑微的傀儡,相傳半夜經過他畫在寺院門口的作品,能聽到嘆息和抽泣聲。
在繪畫之外的世界,所有人都不喜歡良秀,他小氣、貪心、無恥、懶惰,在他身上實在是找不到一個優點。
要說這人還有什麼可取之處的話,那估計就是他還有一個十分乖巧可愛的女兒。
良秀的這個小女兒是崛川府中的小侍女,府中上上下下的人都十分喜歡她,良秀本人更是對這個唯一的女兒疼愛有加。
然而平靜的生活卻被一塊屏風打破了。
一天,良秀收到了崛川大公一個新的任務,讓他畫一幅以「地獄變」為主題的屏風。
接到任務的良秀仿佛走火入魔一般的投入到創作中,為了讓畫作更加逼真,良秀甚至會讓弟子們扮演畫中的人物,承受地獄的折磨。
這到底有多殘忍?書中有這樣的場景:
良秀舉起了手,輕輕地撫弄貓頭鷹背上的羽毛。突然,大鳥發出了尖利短促的叫聲,張開雙爪,抓向弟子的腦門。弟子急忙用袖子遮擋住差點被抓傷的臉。可那貓頭鷹又撲了下來,嘴裡還尖叫著不斷攻擊弟子。
大鳥的攻擊本就讓人害怕,但更讓人害怕的是良秀眼睜睜看著弟子被攻擊,還慢慢地攤開畫紙,舔舔畫筆,竟然開始畫起少年弟子被攻擊的慘烈景象。
良秀對他人毫不關心,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泯滅人性,這些藝術至上的思想體現,恰巧是芥川龍之介自己的心意化身。
可以說良秀就是芥川龍之介心中理想的藝術家形象,這種藝術家的心中,除了藝術,容不下任何東西。
無獨有偶,《月亮與六便士》里的斯特里同樣是一位藝術至上的寫照者。
人到中年,放棄工作,拋家棄子,一個人跑到巴黎貧民區,從頭開始學畫畫。
到了巴黎的他食不果腹,貧病交加,一位畫家救了他,他卻為了完成一張畫作勾引畫家的妻子,畫作完成後又無情的拋棄了她。
最後他流落小島,娶了一位土著妻子,說是妻子其實更像是保姆。
後半生,斯特里因為麻風病雙目失明,卻依然堅持畫畫 。
在大多數人眼中,他是可惡的渣男,甚至讓人費解他的所作所為。
但貧窮、疾病、孤獨、非議、名利,所有的一切他都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畫畫。
那麼如良秀和斯特里一般,他們為什麼會如此不顧一切呢?
我們回到故事中,也許會有答案。
就在所有人都以為屏風即將完稿的時候,畫作卻遇到了瓶頸。
原來「地獄變」屏風已經基本完成,只差中間一塊空白的地方,良秀卻無從下筆。
那篇空白畫面的內容其實早有規劃,那就是在屏風中間畫一輛從半空落下來的檳榔車,車中一位衣著華麗的美艷貴婦人,披散著頭髮痛苦掙扎,她被大火嗆的眉頭緊皺,仰臉對著車篷,拚命拽住窗簾抵擋周圍的火花。
就是這樣一個檳榔車上的貴婦人難住了良秀,為了獲得靈感,良秀提出了一個要求。
他請求崛川大公真的在檳榔車裡燒死一個美婦人給他看。
如此瘋狂的主意,大公竟然還默許了。
萬惡的封建社會啊!到底哪個美婦人這麼倒霉要被活生生燒死?!
答案在三天後揭曉了。
這天大公如約將良秀叫到了燒車的地方,讓他靠近觀看。
侍衛朝檳榔車扔下火把,紅彤彤的火苗瞬間燒掉了窗簾。
這個美婦人的容貌慢慢顯現了出來……
車裡的少女竟然是良秀最疼愛的女兒!
很快,火焰就將少女潔白的肌膚燒得一團焦。
良秀崩潰了,雙手前伸想要救出自己的女兒。
但此時他做出了更令人恐怖的事情。
那就是,面對眼前的景象流露出由衷的喜悅,他的靈感來了……
一個月後,這幅「地獄變」屏風完成了。
失去女兒的良秀的最終命運如何,大家可以去書中找到答案。
但說回這幅印著生命的屏風,這些不能被常人所認知的人性背後,良秀所表現出的「藝術至上」是變態行為嗎?
首先藝術是什麼?藝術本就是脫胎於現實生活的產物。
常人已認為世間絕無僅有的優秀作品,藝術家卻毫不吝惜的毀掉,重塑。這樣的故事我們已經聽過太多。但出於對藝術的執著追求,藝術家必須對自己進行嚴苛的約束。
「藝術至上」就是這樣一種類似於宗教信條的思想,而良秀正是這一信條最忠實的信徒。
藝術家若想在世間生存,必然會受到很多束縛——比如道德。如若不堅持藝術至上主義,就很難誕生偉大的作品。而一旦堅守藝術至上主義,則必然要丟棄人性。
當因為藝術而在心中產生不符合普世道德規範的想法時,這種強烈而殘忍的自我意識,便會切斷我與他人的人性羈絆,從而產生絕對的利己主義。
福樓拜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以藝術決定一生,你就不能像普通人一樣生活了。」
蔣方舟在《一本好書》中對此同樣有所感受。
這些看似瘋狂的舉動背後其實是一種「非做不可」的夢想感召,世人鮮少有人做到,他們背負著夢想的枷鎖,如苦行僧般的修煉,只為完成自我的救贖。
這條路道阻且長,小C敬他們是條漢子,卻不希望他們出現在自己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