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扣法條發問直擊防治短板

2019-10-09     渝北檢察

法制日報全媒體記者 范天嬌 實習生 汪 濤

9月27日上午,安徽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舉行聯組會議,就《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實施情況展開專題詢問。

會上,有8名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委員和兩名安徽省人大代表發問,來自安徽省政府及省生態環境廳、發改委、經信廳等多家單位的相關負責人一一應詢。

今年,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將開展水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作為全年監督工作的重點部署推動。記者注意到,詢問人將法條與實際緊密結合,詢問時結合水污染防治法的具體條款,直擊檢查時發現的執法短板,問得既有法律依據,又有客觀事實,既有典型性,又有關鍵性。應詢人直面問題,不迴避閃躲,用客觀的數據、務實的舉措交出答卷。

抓好四個方面層層壓實責任

「水污染防治法第四條明確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的水環境質量負責,應當及時採取措施防治水污染。」黃曉求委員據此提問,安徽省政府將採取哪些措施,進一步壓實各級各部門責任,依法防治水污染,保護水生態環境?

安徽省政府副省長何樹山說,安徽省政府及有關部門將在人大的監督支持下,重點抓好四個方面工作,即深入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大重點領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強水污染防治監督執法、健全水污染防治監督管理制度,並從這四個方面繪出詳細「行動路線圖」。其中包括,要突出打好長江保護修復、巢湖綜合治理、城市黑臭水體治理、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等涉水標誌性戰役,綜合運用預警通報、定期調度、分析研判、環評限批、調研幫扶、生態補償等措施,加快水體達標方案實施,突出重污染河流治理和優良水體保護,切實改善水環境質量。

何樹山說,執法檢查報告肯定了各地各部門近年來貫徹落實水污染防治法,深入實施「水十條」取得的積極成效,同時也指出了水污染防治法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建議。將以此次執法檢查為契機,狠抓整改落實,壓實各方責任,打好碧水保衛戰。

完善水質監測公開通報制度

洪禹候委員注意到,水污染防治法第五章對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用戶水龍頭出水水質監測和信息公開都有嚴格規定。但在檢查中發現,部分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存在風險隱患,城市用戶水龍頭出水水質信息公開不充分,公開渠道和內容不規範,難以保證公眾的知情權。

「將採取哪些措施,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依法強化飲用水水質監測和信息公開,來保障飲用水安全全過程監管?」洪禹候問道。

安徽省生態環境廳廳長徐恆秋介紹說,安徽省一直持續推進飲用水水源保護劃定工作,截至今年8月底,已劃定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142個。每月、每季度分別例行監測市、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並向社會公開,16市全部編制完成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並定期開展演練。多年來,未發生因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污染事故導致的自來水停水事件。下一步,還將重點做好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規範化建設和問題排查整改。

安徽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趙馨群稱,將督促各地加強供水規範化管理,加快建設城市地下管網地理信息系統和安全運行監測系統,保障供水安全。

「近五年來,全省城鄉水質監測達標率從2014年的65.9%提高到2018年的78.7%。」安徽省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單向前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強化縣級政府責任,加大對水質監測投入,提高水質監測能力,完善水質監測公開和信息通報制度,把監測和公示工作進一步落地落實。

對標「長三角」加快標準制定

李玉成委員認為,安徽省在保護長江生態環境、推進長江經濟帶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從檢查情況看,也還存在一些生態環境問題。「請問將採取哪些措施加強長江流域水污染聯防聯治,推進建立長三角區域水污染防治協作機制,如何狠抓我省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建設?」

「我們開展了長江生態環境『大起底』,排查出1200多個問題,目前80%的問題已經得到整治,還有20%的問題正在整治當中。」徐恆秋坦言,水裡的問題「根子」在岸上,將推進協作機制的建設,對標「長三角」加快生態環境地方標準的制定,開展城市黑臭水體治理、飲用水水源保護、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整治等專項行動,嚴格入河排污口整治管控,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入江。

安徽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天培回答說,要進一步完善「1515」管控機制,強力推進「七大行動」,加快建設省統一共享的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信息管理服務平台,出台安徽省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實施細則。要全力推進「23+N」突出環境問題整改,確保年內除合理工期要求外,個個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創新生態保護補償協同機制

水污染防治法第八條規定,要建立健全水環境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鮑丙華代表關注到新安江流域和大別山區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的成功經驗,很關心相關部門將採取哪些措施,深入推進水環境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建設。

安徽省財政廳廳長羅建國指出,將按照「提標、擴面、建機制」的思路,對現有大別山區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進行鞏固和完善,全力支持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示範區建設。鼓勵受益地區與保護生態地區、流域下游與上游通過資金補償、對口協作、產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等方式建立橫向補償關係。同時,配合有關部門,積極研究建立生態產品市場交易與生態保護補償協同推進機制,探索建立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交易制度,完善有償使用、資金管理及投融資等機制,培育和發展交易平台,促進自然資源向生態產品轉化。

安徽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郜紅建說,將健全「兩縱一橫」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進一步完善生態補償方式,以規劃建設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試驗區為契機,突出改革創新,紮實推進「十大工程」建設,積累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經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1Y1r20BMH2_cNUgVOo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