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雷健 通訊員 李俊傑 雷衛華
「前一天,楊主任還給我打電話,商量剩餘扶貧資金的使用和解決村裡飲用水的問題,方案思路他都想好了,就等著27日早上過來跟我們一起商量怎麼落實。誰知道,現在這個電話已經永遠打不通了。」近日,廣東省英德市白沙鎮石園村黨支部書記朱建中向《法制日報》記者回憶說。
8月27日上午10時30分左右,英德市人民法院書記員管理辦公室副主任、駐石園村扶貧幹部楊遠明在從鎮上前往扶貧村安排工作途中,遭遇交通事故,不幸罹難,生命永遠定格在扶貧路上。
記者在石園村委會楊遠明的辦公室里看到,他的辦公設備只有一套桌椅、一部電腦和一颱風扇,更多的是分門別類、規範整齊的扶貧資料。打開電腦,一項項表格、文檔等電子扶貧資料整整齊齊地排列在桌面上,仿佛還能看到他埋頭整理資料的身影。
「扶貧工作想要做得好,必須有一個好的村委班子!」今年54歲的楊遠明曾兩次擔任駐村幹部,入村第一時間就是抓基層黨建工作,以黨建促各項工作全面發展是他開展扶貧工作的一項「法寶」。
楊遠明第一次駐村是2015年9月,他被法院派往英德市東部距城區70多公里的白沙鎮,擔任車頭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當時,車頭村作為「軟弱渙散村」,情況較為複雜。
為解決問題,楊遠明挨家挨戶到村民家中進行調查摸底,宣講政策,制定黨建工作計劃。在對全村情況有了全盤了解後,他開始加強村「兩委」班子建設,對村委黨建工作進行規範化治理。
楊遠明通過廣泛調動群眾、村黨支部、村理事會的積極性,推動農村綜合改革各項工作,當年年底就順利完成了車頭村「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摘帽工作。
2016年5月,楊遠明結束車頭村掛職工作兩個月後,再次被派到石園村駐村扶貧。當組織找他時,本該回院裡工作的他,二話不說就答應了。
石園村資源匱乏,第二、三產業發展相對薄弱,貧困戶家庭收入單一,主要靠耕種農作物及少數勞動力外出務工為主,脫貧難度較大。他以2017年村「兩委」換屆為契機,通過大量走訪聯繫,積極配合黨委、政府對村「兩委」班子人選進行物色和考察,最終把兩名學歷高、素質強的年輕黨員充實進了村「兩委」班子。
為了摸清扶貧戶情況,3年來,楊遠明累計走訪石園村貧困戶670人次,戶均走訪15次以上。楊遠明對扶貧戶基本情況的了解,甚至超過了石園村村委會幹部。
底子清了,摸查准了,再把政策落實好,就能打出一手扶貧好牌。在制定石園村扶貧方案時,楊遠明經過對比分析,認為量化入股分紅扶貧方式適合石園村,就向村委會建議將扶貧資金入股當地東潤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村委會經過商量也表示贊同。
為做通貧困戶思想工作,楊遠明又拿著政策文件和企業營業執照複印件及企業相關資料,與村幹部一起進村入戶做動員,解讀扶貧政策、介紹企業經營狀況。同時,針對每戶不同情況,楊遠明跟他們算收益帳、風險帳,讓他們了解量化入股的好處。
在短短兩個月時間裡,楊遠明與村委幹部跑遍了每一戶貧困戶,先後組織6次會議。2017年8月,37戶符合條件的貧困戶代表全部同意入股。
目前,村裡將扶貧資金入股當地東潤農業開發有限公司60萬元,入股佳納公司63萬元,入股百鳥堂旅遊公司55萬元。每戶貧困戶每年都可以拿到分紅,少的幾千元,多的能分到1萬多元。
通過楊遠明和石園村委全體幹部3年多的努力,石園村2016年至2018年完成脫貧63戶159人,剩餘4戶11人也有望於今年年底脫貧,貧困戶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3年增長兩倍多,達到13638元。由於工作成績突出,楊遠明連續3年被英德市評為「扶貧工作先進個人」。
實習編輯 楊銘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