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兩天有個小夥伴私信我說之前我還有好幾個坑沒填,其中就有李恩菲爾德步槍的諸多令人頭大的型號一篇。雖然狗子我寫東西往往很隨性,但之前扒的坑還是得自己填上才算圓滿。因此今天和大家聊聊老李步槍半個世紀的進化和發展。
李恩菲爾德前一代步槍是李梅特福德,李是指詹姆斯·李,蘇格蘭人。李式步槍雙排10發彈匣以及後端凸筍閉鎖的李式槍機是他的成名作品,在19世紀末槍械界影響力不輸毛瑟兄弟。
李·梅特福德步槍是採用李式閉鎖和彈匣,但使用梅特福德膛線。然而梅特福德膛線較淺且圓潤,在黑火藥時代倒是便於在下一發子彈射出的時候清理膛內剩餘的黑火藥殘渣。但到了無煙火藥時代,由於膛溫膛壓的增高,較淺的膛線很容易磨損,因此英國恩菲爾德皇家兵工廠將膛線改成了較為現代方形拉槽。李·恩菲爾德步槍就是這樣誕生的。
(梅特福德膛線和恩菲爾德膛線對比)
1895年,第一款老李問世,被命名為MLE MK I,全稱是Magazine Lee-Enfield(彈匣式李恩菲爾德),MLE有1260mm長,和三八大蓋差不多。但當年的步槍基本都有這個長度的。
1899年,第二次布爾戰爭開打。英國人拿著MLE對上了普遍裝備毛瑟步槍的布爾游擊隊,打仗時候英國人發現了一個問題,雖然MLE有10發的可拆卸彈匣。但那會兒還沒有換彈匣這個概念,英國人也沒給步兵配備用彈匣。而且軍方擔心士兵在野外弄丟彈匣,MLE還將用一個環扣鎖在槍身上,很難拆卸。而毛瑟步槍雖然只有5發,但使用方便的橋夾裝填,上彈速度比還得一發一發裝填的MLE快的多。
布爾戰爭結束後,英國人總結了戰爭中的一些經驗,開始改在MLE。其一便是採用了半包絡式彈夾供彈,這讓其裝填速度上升了一個台階。
再有一個重大改進便是長度,之前MLE有1260mm長。而且按照當時的尿性,步兵用長槍,而炮兵騎兵用短卡賓,李恩菲爾德早期也有1030mm的LEC(Lee-Enfield Carbine,李恩菲爾德卡賓)。英國人尋思兩種不同長度,不同彈道的步槍會造成訓練和後勤上的麻煩,因此將兩合二為一,把長度定為1132mm。
1903年,名為SMLE MKI(Short Magaizne Lee Enfield)的短老李問世,後來英國人也把這一批稱之為SMLE NO.1 Mk I,NO.1系列的特徵就是槍管與護木齊平,很好分辨。
與此同時,英國人為了減少SMLE的換裝費用。將老MLE改裝成半包絡彈夾供彈,且槍管截短的版本,這批被命名為SMLE Mark II。
1906年,英國將原本圓頭的.303British步槍彈全面換裝成了尖頭的.303British Mark VII,這種高速尖頭彈的彈道和膛壓與老彈不同,因此英國人對彈膛和膛線做了調整,此外也對其照門,彈夾導槽等做了一定程度的優化。這批被稱之為SMLE No.1 MkIII,也是一戰時期英軍主力步槍。
一戰時期,產能被擺在了第一位。MK III有些沒用的細節讓英軍不能忍,比方說之前的老李有個彈倉阻隔器,這貨的用處是阻斷彈倉供彈,讓士兵在戰況不是那麼緊急的情況下只能打一發塞一發。只有在需要加強火力的時候,經長官下令才允許移除。從現代的眼光來看這個設計非常二,所以被移除了。(鬼知道英國人腦子裡裝的是啥, 一戰結束後他們居然又把這個阻隔器裝回去了....)
另外一個則是前護木上的一個遠距離拋射瞄具,這玩意是上古排隊槍斃時期的餘孽設計,一戰時期遠距離都玩炮了,誰和你玩拋射。還有個照門上原本用來調風偏的旋鈕也取消了,這批簡化後的MkIII被英國人稱之為Mk III*(對,就是加了個星號)
這裡還得說個Mk IV,這個型號不多見。他是英國人針對MLE的改進,前邊不是說MLE改成了和SMLE長度一樣的Mk II麼?但不少老古董還是覺得步槍得長一些,因此基於MK III的特點,將老MLE維持原先長度,進行了一定改進。這批被稱之為Mk IV,主要用於印度部隊(廢材都丟給印度人用)。
Mk V的改進是在1920年代,主要是將原本Mk III的缺口照門換成了覘孔照門,雖然裝備量不多。但屬於後來NO.4的前置科技
Mk VI的產量更少,它採用了槍管自由浮動設計,護木不與槍管接觸。這種玩法在現代的高精步槍上很常見,自由浮置的槍管在子彈出膛時的震動較為一致,能提高精度。這個同樣屬於No.4步槍的前置科技。
以上提到的都是No.1系列,大家也可以將其理解為恩菲爾德一號步槍系。而二戰中英軍制式步槍是No.4,但中間的No.2和No.3呢?
No.2其實是基於No.1 Mk III的訓練步槍,發射.22LR小口徑運動彈。No.3則是基於山寨毛瑟槍機的恩菲爾德P14步槍,這兩我就不談了。
P14步槍,類似毛瑟的前端閉鎖,精度和閉鎖強度比老李優秀,無奈腐國人不愛。抗戰時期倒是有一批改膛版的通過援助法案給我們抗日。
(SMLE NO.4 Mk I)
回到老李這邊,No.4步槍在30年代就基本研發完成,它基於Mk V和VI採用了覘孔瞄具以及浮置槍管,這讓他的理論精度很高,但No.4在安裝護木的時候總會出一些么蛾子破壞浮置設計,而且槍的後坐力久而久之也會讓木質部件與金屬部件發生形變。No.4也採用了重槍管,儘可能讓槍管減少抖動,避免觸碰護木。但總的來說浮置的不算成功。而且到二戰開打之後,浮置什麼的壓根不考慮。另外,也進一步簡化了機匣部分零件的構造,以降低製造成本。
但出於大規模換裝的成本考慮,直到1939年11月英國才將其列為制式步槍,而且生產進度緩慢。除了覘孔和浮置槍管,No.4的槍口和No.1那種塌鼻子不一樣,這也是去分No.1和No.4最簡單的辨識。
由於英國人戰時產能不算高,而且得先照顧重武器,因此二戰時英軍主要拿的還是一戰時期改的SMLE No.1 Mk III*,但在敦刻爾克扔掉了一堆老裝備之後,英軍面臨著無槍可用的尷尬局面,因此只能求大西洋另一頭的美國代工。
出於戰時生產的需求,美國那邊再次簡化了No.4,比方將原本帶標尺的覘孔改成了翻轉式照門,這批被稱之為SMLE No.4 Mk I*(又是多了個星號)。
話說回來,No.4的裝備是個緩慢的過程。直到二戰結束,大英國協國家主要用的還是No.1 Mk III,三哥那邊幾乎一支No.4都沒用到。
雖然老李的後端閉鎖有精度和強度上的劣勢,但優秀的射速以及浮置槍管+機匣後方的覘孔瞄具這些特點讓他的精度也不算太差。
這個坑填到這兒,找時間補完二戰之後老李的發展~ 感謝你看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