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繼承了奧匈帝國工業底子的捷克斯洛伐克在輕武器一塊口碑一直挺不錯,無論是名揚海外,連英國佬都抄作業的Zb.24機槍;到小巧而又火力猛烈的Vz.61衝鋒鎗;亦或者是長著AK樣,結構迥異的Vz.58突擊步槍。捷克輕武器設計上總是有著一些創意,而且效用也不錯,但今天狗子和大家了一把人機功效極差,而且命運充滿了的悲劇色彩的手槍-Cz38。
先聊聊它的悲劇,這把槍研發於1937年,1938年6月1日被捷克軍方定為下一代制式手槍,並下了41000支的訂單,預計於來年10月交付。但捷克軍方一支這玩意都沒收到,因為捷克被英法賣了之後也不想抵抗了,乾脆從了德國,所以這批槍還在廠里的時候就被德軍接收了。
德軍將這批槍改了名叫Pistole 39(t),但德國把玩了一下這貨,覺得捷克人的腦子似乎不擅長造手槍。於是就把他丟給了空軍、警衛以及國家勞役團這種不怎麼需要打槍,但又得看起來有槍的部隊。還有一些則半賣半送的丟給了芬蘭、保加利亞等僕從國~ 然後問題來了,這批手槍到底有多糟?
首先,它是一把發射.380ACP彈,採用9發單排彈匣,自由槍機原理的套筒式手槍。這.380ACP(9x17mm)並不是一種理想的軍用手槍彈,它的膛口動能只有280焦耳左右,反觀別國的9x19、7.62x25、.45ACP都有450-500焦級別的動能。當年.380ACP更多的是用於小型自衛手槍,然而Cz38一點也不小,也不自衛。估摸捷克是用慣了.380,而且這種小威力彈可以讓手槍採用自由槍機這種簡單的原理,因此Cz38的製造成本很低。
再從它的外形上也很能發現問題,首先這個握把是不是太寬了點?比FN Five-Seven還寬了,但它塞的只是很短的.380ACP彈啊,為啥這種短彈要配那麼寬的握把???幾乎所有測評過Cz38的up主都吐槽這貨的握把很反人類。本來以為它這握把後半部分塞著多複雜的彈簧機構,結果拆開來一看也就只是簡單的簧片而已...相比握把的寬,套筒又太細了,拉套筒的時候接觸摩擦面不大,手上有點汗就容易打滑。
當然,一眼看到這貨的時候會覺得它槍身很光滑,沒有多餘的保險杆之類的,這似乎是一個優點。沒錯,它壓根就是沒保險。那問題來了,走火怎麼辦?
放心,捷克人有他們自己的腦迴路。看他這貨光滑的擊錘沒?為啥擊錘上沒有防滑紋?這樣不是不方便手動拉開麼?
不,捷克人不怎麼想,因為它就是個純雙動擊發的手槍,沒有開擊錘這個玩法~ 臥槽,難怪我沒在電影里看到過這手槍,否則拉開擊錘嚇人這種情節都沒法用Cz38來展示。
捷克人認為雙動扳機扣發力很大,所以不會走火,因此也不需要設計保險。我覺得他們說的有道理,但扣發力越大,手槍就越不准啊,你說這是把自衛手槍用純雙動還能忍,軍用手槍你用這勞什子結構?
這還沒完,如果上邊的問題都還能忍的話,接下來一個設計就完全讓人摸不到頭腦了。
它打完9發彈匣之後,套筒如同其他手槍一樣處於空倉掛機狀態,這個沒毛病。這樣畢竟可以讓手槍在換個新彈匣之後按套筒復位鈕就能直接完成上膛,但是...
Cz38卸下空彈匣之後套筒就直接復位了...
它壓根沒想著什麼套筒復位鈕之類的,之所以套筒掛起是因為彈匣底托卡住了套筒。然後上一個新彈匣之後還是得重新拉這個破套筒上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