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上次我在寫南非那條長的和魚似的CR21步槍時提了一嘴,說到的南非的R4步槍抄的是以色列加利爾,而加利爾步槍抄的是RK62。然後當時有個小夥伴問到RK62是什麼鬼,完全是AK血統麼?所以狗子這篇和大家聊聊比戰鬥民族還能打的芬蘭人是怎麼改造AK的。
話說二戰結束之後,芬蘭作為軸心國的一分子,自然是對蘇聯賠款又賠地。但隨著蘇聯的強勢崛起,芬蘭這個蘇聯北邊的小鄰國自然也知道這輩子打是打不過了,只要噹噹小弟才能過日子那種。因此兩國關係也進一步緩和下來。到1948年,蘇芬簽署了友好互助條約,兩國在軍事方面開始了新的合作。
到了50年代,芬蘭人看了看部隊手上的莫辛納甘,尋思是時候換自動裝填武器了。於是開始測試了包括AR10,SIG AM55,麥德森LAR以及AK在內的一票50年代自動步槍。或許是處於對蘇系武器長時間的使用傳統,也或者是真看不上AR10、AM55、LAR他們這幫打全威力步槍彈的自動武器,最終芬蘭的選擇還是AK。
當時正值1954年,芬蘭先是從蘇聯進口了一票AK47第三型(當時AK正研發到這一型),並命名為54型突擊步槍。當然,這批進口AK主要是用來研發以及讓部隊試用的。
到1958年,芬蘭基於AK47設計了自己的原型槍——m/58,從外觀上來看,它主要改動了護木、握把、槍托等木質部件的外形,護木上也開了散熱孔。但最主要特徵是芬蘭人將AK的照門從槍管節套的位置移到了機匣後邊,這樣使得瞄準基線變長,精度更好。當然,照門的出瞳距離短了,樣式也從AK的缺口照門變成了覘孔照門,不過小覘孔更利於打精度。
m/58原型的成功後,芬蘭人繼續於1960年推出了正式款的RK60。它相對AK而言改進就比較多了,比方握把和護木改成了聚合物材料;護木不包導氣管,這對散熱有一定好處,但抓握時小心燙手;槍托從木製改成了固定式的鐵管(不過鐵管上覆了一層塑料,防止臉貼上去凍到透心涼);槍口加上了消焰/制退器(降低後坐);取消了扳機護圈(因為芬蘭冷...方便戴手套時扣扳機)等等
這兒還得說個細節就是,原本芬蘭人拿到是蘇聯的AK第三型,而這批AK是銑削機匣,因此芬蘭人的RK也是銑削機匣,因此製造工藝麻煩,而且重。但好在堅固耐用,芬蘭的機加工水平也還不錯。
到1962年,最終成品RK62問世,它在RK62的基礎上做了一些小修改,比方護木和握把採用了帶條狀肋紋的設計(這設計能方便戴手套時候增加抓握力),膛口裝置改成了鳥籠型(方便夾住鐵絲網,然後開槍打斷),扳機護圈還是加了回去,但留出了較大的空間方便戴手套使用等等。
到64年左右,RK62開始大量裝備芬軍。再到76年,芬蘭才算用上衝壓機匣,這批也被叫做RK76或者RK62/76,聚合物的握把和護木材料和外形也有所改變。
到90年代,其他國家的突擊步槍基本都完成了小口徑化,而芬蘭似乎對7.62x39中間威力彈蜜汁偏愛,甚至在95年還推出了基於RK76的RK95...
除了在材料上進一步優化、改變了槍托樣式、膛口裝置等細節之外,原理還是老AK的那套,甚至連口徑也沒改...所以,蘇維埃正統在芬蘭???
按照維基上的說法,芬蘭這批RK62的精度很誇張,甚至能打出1MoA的成績。當然這個論調缺乏出處
不過在另一本書:《Cold War Rifles of Finland: Rk 62, Valmet M76, Valmet M82》(冷戰芬蘭步槍,Rk62、瓦梅特M76、瓦梅特M82)這本書上到有這麼一段
在接受過基礎訓練之後,30%的芬蘭士兵能夠在150米用RK62打靶中獲得92環的成績,靶心的直徑是100mm。如果刨除掉剩下那70%渣渣的人為因素,RK62估摸普遍有2.5MoA的精度,這比AK普遍4-5MoA的精度要好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