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腹黑職場潛規則:能幹總有加不完的班,不能幹的總有睡不完的覺

職場上,領導用「能者多勞」這句話忽悠了多少老實的員工,又用「多勞不一定多得」的做法,傷了多少員工的心

01

我工作勤勤懇懇,做完工作馬上交給領導,難道真的錯了嗎?

小張在體制內工作,農村出來的他,非常珍惜工作機會,工作踏實賣力,希望通過努力得到領導的賞識。

凡是領導交待的任務,他都會選擇加班加點的完成好,為的是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交給領導,獲得領導的信任。

但是,在單位呆了半年之後,他發現,做完工作立馬交給領導的他,非但沒有被領導表揚說效率高,反而有時候被領導批評為馬虎,不認真。

而且,由於他選擇了加班完成任務,領導又會把新的任務派給他,導致他幾乎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工作。

反觀旁邊的幾個老油條,他們一般接到任務以後,並不著急完工。

而是在座位上,要麼玩玩手機,要麼看看報紙,即使領導催了,他們也還要說再檢查一遍,但是他們一般都可以按時下班。

小張非常鬱悶,我努力工作,做完工作立馬交給領導,難道錯了嗎?

02

能幹的總有干不完的活,不能幹的總有睡不完的覺

職場上,你有沒有發現這樣的一個現象,那些越是能幹的人,就越有干不完的活,反觀那些這也「幹不了」,那也「不擅長」的,反而過得輕輕鬆鬆。

小張和小劉同時在一個辦公室工作。

小張呢,工作能力很強,又愛學習,材料寫的很好,領導的很多講話都是他起草的。

小劉呢,不愛學習,人也比較浮躁,在單位3年,基本還是干一些跑跑顛顛的活,但是他要比小張在單位呆的時間長一些。

每次領導有任務,特別是有材料任務,第一時間就想到小張,美其名曰信任。

剛開始的時候,小張也接受,因為領導信任嘛,自己也非常有成就感。

但是,慢慢的他發現,由於小張能寫,所以很多任務都交給了他,他幾乎每天都要加班。

而小劉呢,領導不怎麼給他安排任務,幾乎都能按時下班,做完一些瑣碎的雜活以後,就開始「休息」。

更可氣的是,最近的一次人事任命,一個提拔的名額。

小張以為自己勤勤懇懇的工作,領導會首先考慮他。

結果,最後說是要按照年限來,獲得提拔的是小劉!

03

為什麼「能者多勞、卻不能多勞多得」,幹活想到你、升職加薪就忘了你了?

主要有以下5個原因:

能者多勞、多勞多責

乾得多就意味著錯的多,反而不討好。

職場沒有加減法,不是說你有功勞了,犯錯了就能功過相抵,你的功勞領導是記不住的,但你的錯誤他是不會忘記的。

是不是很不公平?但,這就是很多企業的現狀,也是職場的真相。

很多老員工敬告新人都是這麼說的:

進來公司首先要做的不是把事干好,而是要學會保護自己;

不該碰的事情,不要碰,碰了就麻煩多了。干好了,是理所當然,干不好,就是你的問題。

站在領導角度看,他負責支付工資,你負責幹活

領導認為,工資給你了,你就得乖乖幹活,沒有選擇的餘地。

只要這活有人能給他干,能幹得好,至於其他人是不是閒著,對你是不是公平,這不是他要考慮的事情。

雖然事情做得到,但並不能帶來超額收益

對領導而言,做再多工作但沒有產生實際價值,如果讓你多得了,那其他人也會吵著要多得,他們可不會管你是不是多勞了!

「能者多勞」可以讓人立身職場,但並不代表能得到晉升

很多「多勞」的人把全部精力放在了能力提升上,放在了多幹活上。

他們認為,踏實工作,只要能給出結果,領導怎麼想不重要。

反而那些能力不足的人把精力都放在如何服務好領導上面,怎麼讓領導高興上面。

這也就是「整天無所事事的人能夠一路高升」的原因。

多勞的老實人,不好意思提要求

職場上有句話叫:愛哭的孩子有奶吃。

有些時候,你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做出了很好的成績,如果自己不能主動表達出來要得到獎勵的意願,領導怎麼會知道呢?

所以你要多彙報多請示,在合適時間提出來。職場中,大部分有機會是靠自己去主動爭取的,特別是加薪,沒有哪個老闆會主動找你說加薪的事。

04

職場上,能者多勞的「四個大坑」

寫到這裡,突然想到,前段時間在《人民前線》發表的一篇文章,主要是講「能者多勞」的不合理性的,主要講了不合理的四個多干:

1、誰提議誰多干

凡是有責任、有擔當的領導,都會非常重視大家的意見和建議;凡是有責任、有擔當的職場人,都會積極主動地向單位領導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這本來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偏會出現讓你哭笑不得的結果。

比如,小明提出一項很有創意的建議,單位領導當然要肯定、要表揚。然後,往往是話鋒一轉,「難得小明對這事兒思考這麼深,這項建議就由小明負責落實吧」——這是組織的信任。

這種情況,應該說也有合理性,也是一種組織信任。但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感覺哭笑不得呢?原因就是,這種信任和肯定,同時也打破了原有的責任分工。

這樣下去,單位里那些愛研究、愛琢磨的人,恐怕就會「經一事長一智」,然後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下次再有好的意見和建議也不會再提,一個單位的創新銳氣,可能就這樣慢慢消磨了。

2、誰能幹誰多干

能者多勞,這是一條最基本的職場規律。你能幹,當然要多干一點。

不管是安排任務的領導,還是能幹的下屬,在這個問題上認識都是一致的。這個職場規律沒毛病,但是問題是能幹的多干,相應的就是不能幹的少干、甚至不幹。

比如,上級領導突然來視察某項工作,需要提供一份關鍵的書面彙報。於是,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業務分管領導說,這彙報太重要了,彙報不好會給單位造成影響的,這麼重要的彙報材料,我們實在是寫不好,我們干點具體事還行,還是讓某某去寫吧,他寫的好,他一定寫的好。

這樣的建議,基本百分之百會得到領導批准,因為這是為單位整體著想。於是,能寫的就一直寫,一直寫,越寫越能寫,越能寫越多寫。

當你某天嘮叨兩句,旁邊一定會有人說:你這麼能幹,你不幹誰干?

這個現象背後的問題,還是一個責任擔當的問題。誰的事情誰來干,這是天經地義的職場原則。你的事情你幹不了、干不好,那就讓能幹的上,這個「上」不是上任務,是上位置——把能幹的人放到事兒上去,不就解決問題了嗎?

說來說去,能者多勞,還要讓能者多得。最怕的就是:有硬活兒了看本事,誰有本事誰干;有提拔重用了看資歷,誰夠年頭誰上。

3、誰心軟誰多干

職場上好人還是多數的,有事情互相幫助、互相支持,一直都是職場上的主流。但是,主流之外也有些支流。總會有些職場情商比較高的小夥伴,會把你這種心軟用到極致。

比如,小明在單位辦公室負責寫綜合材料,另一科室某項工作需要總結,眼看快下班了,那個科長來找小明:「明哥,晚上請你喝酒,求你點事兒。」

於是,軟慢硬泡,一大堆好話,當然還有好酒好菜。然後再說:「我們實在是寫不好這個總結,你是單位第一大筆桿子,你就幫老哥一把,算是老哥求你了,以後想喝什麼酒、想抽什麼煙,老哥包了,保證不花公款不違規。"

把話說這份上,小明不心軟也心軟了:不就是加個班嗎,寧可加班也不能傷感情。於是,你一心軟,就多幹活,越心軟,就越多幹活。某天,小明如果因為某種原因拒絕一次,馬上就會有人說,小明這個人變了,變自私了。

這問題背後還是一個各負其責的問題,不能遇著累活就想耍花招。

當然,確實遇上解決不了的難題,求人幫助也不是不對,關鍵是不能把心思都用在求人幫忙上。如果說就為那一口酒、一筷子菜,小明才不會給你費那個勁呢。

這種求人幫忙,還算是有點人情味兒在裡面,雖然也有小花招,但是,總比那些有難題就找領導一推六二五的要略好一點。領導也會經常被弄得沒辦法,只好把花牛的車調給黃牛去拉,黃牛的車還不能丟下。這種跑領導推活兒的做法,還不如上面那個投降求救的科長。

4. 誰老實誰多干

都說老實人不吃虧,這是從大規律上說的。職場上的老實人實實在在,不坑人不害人,不招事不惹事,每天就在自己的工位上踏踏實實地做自己的事。

只要細心觀察,每個單位都有一批這樣的人,不顯山不露水,就是這樣一批默默無聞的人在支撐著各單位大量日常工作。

有時候,甚至當領導的都叫不上他們的名字來,但是,他們照樣默默無聞地堅守自己的崗位和職責。

慢慢地,領導們就會形成這樣一種印象:有事交給老實人放心,特別是交給能幹的老實人更放心。於是,那些老老實實的老黃牛,就時不時地多加上幾幅套,多拉上幾掛犁,多耕上幾畝地。

但是,他們還是吃原來那一把分給自己的草,不多吃,不多占,只是多勞多干。

多干點活兒,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問題往往出在年底,要評優,要推薦幹部,要提拔重用了,老實人不好意思找領導「一跑二要三折騰」,也不善於「東拉西扯跑選票」,有時候因為有干不完的活,連民主推薦會的會場都遲到甚至參加不了。

結果,大家都會認為這樣的同志沒什麼個人想法,踏踏實實繼續干吧。於是,你就這樣繼續老老實實地多幹活。

這四個坑,實際上可以歸結為一個問題,就是能者可以多勞,多勞不一定多得。

前文里,我說了現象,也總結了原因,但是最根本的原因還是一個單位的領導有沒有擔當的問題。

如果領導有了擔當,就不會出現讓員工「心委屈」的現象,更不會出現「能者多勞,但不一定多得」這樣的亂象

如果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是一名領導,就請多為下面這些給你賣命的「能者」考慮一下,讓他們心甘情願的為公司服務的同時,不要一邊流汗,一邊流淚。

如果你是一名員工,也請更加愛惜自己的身體,合適的時候,用文中的方法,合理表達自己的觀點,讓多勞的你,儘量多得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