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能治病嗎?
懷孕的時候是不是不能吃螃蟹?
阿膠到底有沒有補血的功效和作用?
為什麼中國的媽媽生完寶寶都需要「坐月子」?
吃反季節蔬果會不會對身體有害?
……
關於食物的研究,中國是世界最早的。
「神農氏」嘗百草的傳說一直流傳至今,雖說「神農氏」只是傳說,真實性無從考證,但「以食物治病」這個理念可以說早已深入咱們國人的心裡。
在西方的營養學當中,並沒有「食物治病」這種說法,只是更多說明各種食物的營養攝取和熱量控制,並宣傳均衡飲食。
我是先學習西方的營養學知識,而後再學了中醫的系統食療理念。當我決定做食療這件事的時候,阿古爸就問過我一個問題:
古人都說「七十古稀」,就是說古人沒有我們現代人活得久,那為什麼還要學習古人的飲食觀念呢?
以上所有這些問題,都是關於食療的理解問題。要搞清楚這些問題的答案,必須全面的了解「食療」的那些事兒。
食療發展已千年
食療在中國古代有著良好的發展與傳承,食療醫師甚至可以算是醫學界裡的一個科單獨列出的。
一定要類比的話,應該算是現在的「內科」。下面列舉一些朝代的食療發展:
商朝
相傳中藥煎藥的發明來自於商朝的伊尹。他原是廚師,因廚藝入政,成為君王心腹,拜為相。
伊尹精通烹飪又兼通醫學,由此發現了中藥湯劑。
西周
西周時期設立食醫、瘍醫、獸醫,其中專設食醫,管理帝王的飲食營養,說明古代是非常重視食物的食養和食療作用的。
在其後的朝代中此項制度是一直沿襲下來的,如唐朝有食療醫,元朝有飲膳太醫,明、清設御膳太醫。
戰國
戰國的《黃帝內經》提出:「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先,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把食物與藥物在作用上進行了區別,並強調了食物的合理應用。
東漢
東漢:《神農本草經》中十分注意收藏記載無毒而有補益、防老、抗衰老的可食性藥物或食物。
《傷寒雜病論》創造了獨特的豬膚湯,苦酒湯、當歸生薑羊肉湯等食療方。
唐代
唐代由於經濟的繁榮,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飲食也有較高的要求,食療已發展成為專門的學科。
宋元
宋元時期在食療保健方面有了新的發展和貢獻。
《飲膳正要》記載了各種普通易得的食物共230種,對每一種食品的敘述都涉及到養生和醫療兩方面的效果和作用。
《飲膳正要》是一部較完整的營養、治療學專著,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營養學專著。
明朝
明朝的《本草綱目》不但擴展了食治食物的品種,同時也提出了對疾病和服藥時的飲食禁忌。並提高了不少食療方劑和藥膳配方。
《隨息居飲食譜》對食物有很深入的研究。
縱觀古今,食物療法淵源流長,並與中醫藥學相輔相成,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中醫學術當中,更是有「藥補不如食補」「是藥三分毒的說法」,同樣也是印證了「食療」在中醫學中的地位。
既然「食療」有如此好的功效,為什麼我們生病了去醫院,哪怕是中醫院,一般也是領到一袋袋的中藥,而很少會有醫生告訴我們怎麼用食物來治病呢?
吃藥之外還吃啥
有這樣一句話:西醫治人生的病,中醫治生病的人。看起來是不是很繞?不過仔細一想就明白了。
1
你去醫院是為了什麼?廢話,當然是看病了。
總不會有人專門去醫院問醫生:「我現在沒病沒痛,就是感覺飲食不太健康,您給我點建議吧,看看我一日三餐應該吃什麼?」
如果醫生連這種「中午吃什麼」的世紀難題都管的話,那他可能會覺得自己不是個醫生,而是個廚子。
以上的說法雖然看似可笑,但實際上正是醫院對於病人訴求點的正面回應。
2
有病有痛才會去看醫生,那麼醫生給予的建議當然也是針對病人當下所患病痛的治療方案。
哪怕是去看的中醫,也是以治療病人現在身患病痛做為第一要務的。這也就是西醫的「治人生的病」。
不同的是,西醫一般很少給予日常飲食方面建議,而中醫會更多告誡病人哪些東西是現在不能吃的,哪些東西是需要多吃的。這就是「治生病的人」了。
當然,如果有病人拿著中醫給的飲食調理菜單和忌口食品名目再去諮詢西醫。他會告訴你:
懷孕吃螃蟹沒問題。
阿膠不含鐵,對於補血沒作用,不用吃。
反季蔬果也是蔬果,營養價值是一樣的,對身體無害。
諸如此類,因為在西方的營養學當中並無「寒熱生髮」一類的說法,而只關心食物的營養價值和熱量控制。
由此可見,中西醫的衝突可見一斑。而現代的醫學界中,西醫在「朝」,中醫在「野」。因此,中國傳統的「食療」文化自然發展緩慢了。
3
中西醫的體系矛盾曾經造成了我很大困擾。我應該聽誰的呢?
事實上這個問題同樣也經常在網上引起各家爭執。有貶西醫尊中醫的,也有尊中醫而貶西醫的。
而我做為兩方知識的受益者,只能說「兼聽則明」,中西醫各有其擅長的方向。
先說西醫,西醫能解決很多急性的疾病,能夠很快的解決患者的痛苦,在外科手術上也是非常專長,現代人們生活質量、壽命的提高是離不開西醫的。
中醫相對來說,更擅長慢性病,對身體的總體調理。例如:「濕疹」「蕁麻疹」一類的病,就是中醫擅長的。
因為這個病的患病原因一般都是飲食和作息出了問題所致。想要根治此類病症,吃藥只能是輔助,更多的是需要在飲食和作息上進行調理。
而西醫的做法一般是查「過敏源」,但是治療效果大多不太明顯。
4
我相信在中國所有貶低中醫的人,其實內心深處也同樣是接受很多中醫理論的。
比如:「坐月子」。這是典型的中醫理論,也只有中國人和認可中醫的人才會「坐月子」。
「坐月子」是典型的「食療」進補方式,不僅利於產後恢復,甚至可以改善很多產前婦科疾病(如痛經)。
可能有人會反駁,西方人不坐月子不是也挺好嗎?
可是我們往往忽視了中西方人的體質,我們幾千年的傳統飲食、生活習慣已經完全的融入身體了。
西方也有他們幾千年的飲食生活習慣,他們的體質本身就和我們不同。
就如北極熊和棕熊、黑熊,同樣都是熊科,但是能一樣嗎?
5
由此可見,病痛的處理需要醫生用藥,或者手術等方法來應急處理。
而保持健康的體魄,增強免疫能力以及對慢性病的調理就需要食療來根治了。
這就好像一根破裂的水管,堵住破裂的地方只能保證它暫時修復,若要根治還需要加固水管本身。
而日常的食療調理需要我們自己在生活中點滴融入,需要我們長期堅持,也需要相當專業的技能知識。
更需要我們自己學會去判斷,哪些是適合我們自己身體的,並不是好的食物就適合每個人的。
亂吃補品非食療
「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先」。這是《黃帝內經》中對於食療的總述,也是食療的基本原則。
在中國古代,很多人是因為饑荒和營養不良而導致身體的健康度變差,甚至死亡。瘟疫、戰爭、徭役也是人口遲遲增加緩慢的原因。
這與現在截截相反,現在的人已經很少存在營養不良的問題,更多的則是營養過剩。
而偏偏有些機構為了自身利益大肆宣傳哪些營養要補,哪些微量元素要補,甚至能夠憑空製造「疾病概念」,誇大產品功效等方式誘導人們購買。
這種補錯方向的盲目進補不僅無效,有時反而會對身體造成很大的危害。
對症進補
1
比如有些人自覺身體虛虧,便常用補益藥如人參酒、黃芪淮山羹、參芪精之類來進補,以為有益無害。
可是這類食物對陰虛的人(面色蒼白、驚悸不安、低熱、盜汗、口渴、舌紅少苔、失眠多夢)來說是不可用的,用了反而消耗陰津,使症狀更加重。
上面這些補益食療對氣虛的人很有作用,這類人動則氣喘,頭昏自汗、大便稀薄,內臟下垂(胃下垂、腎下垂、子宮下垂、脫肛),用上述補益藥就對症了。
2
再如,有些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大都出現肺陰虛的症狀(咳嗽無痰或痰少而稠,有時咯血,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口乾咽燥)。
如果用了偏於甘溫的紅人參,反而使病情加重,應該用西洋參、沙參以益氣養陰清熱,對於此類陰虛咳嗽,用鮮地粥、蜜餞百合來服用,是有益的。
補益過多
老年人大多消化力弱,脾胃虛弱,此時如用了多量的龍眼肉、熟地、阿膠之類滋膩的食物,就會使脾胃消化能力減弱,飯量減少,出現腹脹,腹瀉等症狀。
所以滋膩太過,也是進補中常易出現的錯誤。
所以我們需要提高自我的專業知識,提高鑑別意識,這樣才能在食療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食物和進補方式,才能達到增進健康的目的。
食療禁忌
食忌又稱忌口,這也是食療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尤其是生病調理期間,有些東西必須忌口才能體現出食療的價值,才能讓病症得以痊癒。
我之前得蕁麻疹的時候,就因為管不住自己的嘴,明知道不能吃的東西,稍微吃了兩口以致於病情短期的加重,而之前做的所有食療努力也白白浪費了。
食忌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點:
病中禁忌:指患有某種疾病,某些食物在此期間不宜食用。
配伍禁忌:一般情況下,食物都可以單獨食用。但有些食物不宜在一起配合食用。
胎產禁忌:這個好理解,指孕期需要忌口的食物。
時令禁忌:四季氣候交替,人們必須順應自然規律而不可悖。
春夏陽氣旺盛,萬物生機盎然,應習題少食溫燥發物;
秋季氣候乾燥,萬物肅殺,人們常常口乾舌燥,流鼻血,此時應儘量少食辛熱食物,多食含水分較多的水果;
冬季嚴寒應少食甘寒傷胃的食物,宜進食溫熱性食物。
偏食禁忌:均衡膳食,多樣化進食,才能達到營養均衡,這是中西醫都提倡的飲食理念。
質變禁忌:食物壞了不能吃。現代生活品質提高,大多人都不會主動去犯這個禁忌。
但其實這個問題非常嚴重,比如在外面吃飯食材新鮮度如何,土豆是否已經發芽,魚蝦蟹是否鮮活,肉類食品是否新鮮,果汁是不是壞果榨取等等。
看似已經不會再犯的禁忌,其實卻始終困擾著我們的生活,甚至給疾病留下種子。
健康飲食
我每次在分享一道食療食譜之後,收到反饋最多的留言是「能賣嗎?」
誠然,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很多食物都以方便,快捷做為第一要務,因而產生了各種方便快捷的"食療食品".
比如各種阿膠糕,益生菌飲品,代餐粉之類.這種食物究竟是否有效?能否達到古書上先人們記載的食療功效?傳統的食療食物往往需要相對繁瑣和嚴謹的工序。
比如陳皮檸檬膏要隔水燉12小時,有人問直接燉行不行,蒸著吃行不行?
再比如玉靈膏要蒸百日,與米飯同蒸,有人問,直接蒸100個小時行不行?
再比如九蒸九曬芝麻丸,明確說明了芝麻要九次蒸製,九次曬後方可磨粉製作。
這些煩鎖的工序無一不是對現代快節奏健康的挑戰。
另外,健康的飲食還需要搭配合理的作息時間。
正如古人對四季應食的選擇,每日的時間也對應著我們身體臟器的運作時間。這就需要我們配合正確規律的作息時間來輔助食療的功效。
比如早上8點半之前要吃完早餐,這時正是胃的活動時間。如果錯過了時間,會損傷脾胃。
晚上7點半之後不再進食,吃了會增加脾胃的工作量。
23點之前必須睡覺,才能保證身體的機能得到休養。
真正的健康是一種長期的狀態,想要用短而快的方式達到製造健康的目的,本身是不是一種錯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