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學可用可複製可推廣!黃山供銷參股「有農模式」入選《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典型案例》

2020-04-30     連接黃山

為總結推廣各類服務主體在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中的典型經驗,進一步發揮典型模式的引領示範作用,農業農村部在面向全國徵集和各省推薦的基礎上,按照可學可用、可複製可推廣的標準,遴選確定了第一批20個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典型案例。其中,黃山市供銷社(黃山供銷集團)參股的黟縣有農糧油生產聯合體的「公司+合作社+科技農業公司+農戶」的全託管模式被編入其中並詳細介紹。

農業農村部農村合作經濟指導司編制的《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典型案例》中,以《引領山區小農戶邁向現代大農業》為題,在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工作現場推進會上對黟縣有農糧油生產聯合體進行了推介:黟縣以優質糧食生產為核心,以託管服務為紐帶,發展現代糧油生產服務聯合體,大力推廣「公司+合作社+科技農業公司+農戶」的全託管模式,並融合地方特色產業,創新開發黑米、黑玉米等黑糧,與當地「黑茶、黑果、黑雞、黑豬」集聚形成「五黑」產業,實現了產業升級、企業發展、農戶增收、集體經濟壯大的多贏效果,成功引領山區小農生產加速進入現代化農業發展軌道。

近年來,黟縣以建設產業化聯合體為抓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著力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2016年,由3家農業龍頭企業、1家糧油聯合社、6家專業合作社、21家家庭農場組建了黟縣有農糧油生產聯合體,配置農業機械、加工、檢測設備等90多台(套),實現糧食產量1.2萬噸,產值6800萬元,利潤超300萬元,輻射帶動農戶近7000戶。

創新服務模式,實現經營主體聯合謀發展

聯合體以黟縣有農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黟縣徽源農業專業合作聯社為龍頭,將黟縣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等聯合在一起,通過探索創新服務模式,經營主體之間形成了緊密聯結關係。

一是共同發展的「聯合體」模式,整合服務資源。有農生態農業公司負責提供加工、銷售、金融、保險等服務;有農科技公司負責全程追溯、質量檢測、大田物聯網等科技攻關和服務;農友種植合作社和有農農機合作社負責提供從育秧到烘乾倉儲的全程機械化服務。基地涵蓋6個土地股份合作分社、6個整村流轉基地、5個核心家庭農場、12個村集體,面積2.1萬畝,服務內容涵蓋了產前農資供應、產中耕種管收及產後銷售運輸等服務,滿足了不同經營主體對社會化服務的需求。

二是整村流轉的「屏山模式」,建設示範基地。公司在宏村鎮屏山村簽訂合同,整村流轉農戶水田1270畝,種植優質生態糧油作物,打造優質品牌生產示範基地,示範引導周邊農戶開展標準化生產。目前,「屏山模式」已輻射龍江、塔川、橫崗等6個行政村,流轉土地4600餘畝,參與農戶1491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12戶。

三是全程託管的「碧山模式」,打造服務樣板。碧陽鎮碧山村以村集體名義與黟縣徽黃旅遊發展公司聯合成立徽黃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將該村土地全部流轉,再與有農公司簽訂全程託管協議。有農公司提供從育秧耕種到烘乾銷售的全流程服務並按高於國家收購價格0.1元/斤 的價格回購農產品,村集體安排專人負責田間管理。目前,「碧山模式」已全程託管土地2170畝,參與農戶527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7戶。

四是土地入股的「田川模式」,創新服務機制。碧陽鎮田川村與有農公司合作成立黟縣農友種植專業合作社田川分社。有農公司投入20萬元,田川村260戶農戶以660畝土地入股,採取「每股400元保底+分紅」的分配方式讓農戶受益。2018年1月,分社分紅27.6萬元, 其中農戶分紅26.6萬元,村集體增收1萬元。目前,全縣已有6個村全面推開「田川模式」,入股土地達2000餘畝,成功帶動6個村集體、756戶農戶增產增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00戶。

強化服務保障,實現小農生產託管全覆蓋

通過建立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聯合體實行「統一生產資料供應、統一種植安排、統一機械化服務、統一收購、統一品牌銷售」措施,向農戶提供從種植到加工的全程服務。

一是強化生產託管可持續。把農資、種植環節應有的收益最大限度地留給村集體、合作社及農戶,讓他們從託管生產中享受經濟效益。在農資採購上,由公司向農資公司直接採購,並以零差價提供給聯合體成員,每年可為聯合體成員節約成本20%以上;在農機服務上,將機耕、育插秧、機防、機收等服務列成「菜單」,可單點、可組合、可全包,實行成員價。2018年由有農農機合作社提供的水稻全託管服務面積9083畝、半託管服務面積13640畝,油菜託管服務面積3652畝。

二是強化金融服務可循環。積極協調銀行、保險等機構,創新推出聯合體貸款、「勸耕貸」、保單貸、多層次保險等金融產品,解決聯合體內成員流動資金問題。與徽商銀行黟縣支行聯合推出「有農聯合體專項貸款」,種糧大戶只需要參加農業保險,貸款資金由有農公司提供擔保,從稻穀銷售款中歸還貸款;與上海宋慶齡基金會合作,由公司提供擔保,對20名種糧大戶提供每戶5萬元的三年免息貸款支持;創新推出以農業保險保單額度為抵押的預計收成貸款等產品,目前貸款餘額1000萬元;實施「勸耕貸」,已向聯合體成員投放「勸耕貸」4筆350萬元。

三是強化品牌銷售服務可增效。有農公司對聯合體內成員生產的稻穀,經檢測合格後,按高於國家收購價格0.1元/斤的價格回購,並與中石化、中石油、大型超市合作,成功進駐省內200多家連鎖超市門店,實現市域重點旅遊幹線、省內重點城市的產品銷售「全上架」。2018年有農回購聯合體成員稻穀80噸,有農胚芽米等產品實現銷量4709噸、銷售額3833萬元,市場零售價每斤達3.8~18元。

深耕薄弱環節,帶動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

聯合體以農業生產需求為導向,不斷深挖全程服務鏈條中的薄弱環節,提升服務意識,提供精準服務,狠抓服務質量,以高效率服務、高科技支撐為產業化發展注入了活力。

一是抓生產效率。採取工廠化育秧模式,實現公司7000餘畝基地和1.4萬畝聯合體的秧苗統一供應;成立黟縣有農農機專業服務合作社,提供從育秧、機耕、機播、施肥、植保到收割、烘乾的全程專業化機械化服務。目前,在有農公司流轉和託管服務的2萬多畝耕地上,僅聘用107名農民常年勞作(人均負責180多畝),大大減少了農業用工成本。

二是抓科技攻關。投資2000萬元成立有農科技公司,自主研發多用途農林植保無人機,為公司和產業聯合體成員提供植保服務。推廣應用大田農業物聯網技術,在公司基地布設球型監控探頭23個,實現育秧管理、田間作業的實時監控。與省農科院合作,完成7000餘畝基地測土配方,並啟動測土配方肥料廠建設。成功試用油菜毯狀育苗機械化移栽技術,有效提高油菜種植生產效率,減輕勞動強度,已推廣應用200畝。搶抓「五黑」產業發展機遇,2018年在田川、碧山開展黑糧生產試點,並由中國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安徽省農科所等提供技術支撐,成功開發黑玉米、黑米等高營養附加值的黑糧產品,100畝黑玉米單季銷售額達40多萬元,均價達1~1.5元/棒。

三是抓技術服務。依託設備和技術優勢,免費提供生態種植、機械操作、病蟲害防治等技術。創建職業農民培訓基地,向種糧大戶免費進行旋耕機、收割機、植保無人機等農機操作培訓,培訓黟縣大型農機操作手70多人次,連續3年舉辦「徽州百工」農機職業技能大賽。摸索總結規模化糧油作物生態種植管理辦法,以圖文形式製作《有農優質糧油種植管理手冊》,建立健全優質糧油生產技術標準,向種糧大戶推廣。積極開展水稻、油菜優質品種試驗,對引進的優良品種進行先試種後推廣,保障品種的適宜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SGLyHEBiuFnsJQVjJ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