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相情感障礙:患者有情緒發泄的時候,家屬該如何去應對?

2019-09-20     二級心理諮詢師阿秋

文/阿秋

雙相情感障礙:患者有情緒發泄的時候,家屬該如何去應對?

家屬在陪伴雙相情感障礙患者時,或者確切地說,家屬們無論是陪伴抑鬱症患者還是躁狂症者,在他們發泄情緒的時候,家屬們該如何去應對?

1、 是極力在他們情緒激烈的時候,進行說勸呢?

2、 還是等待他們在情緒發泄完畢了之後,再來進行適度地回應和勸導、安撫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還是先來了解下:「抑鬱症和雙相情感障礙的症狀特徵」有哪些吧,「以及它們之間存在著哪些症狀特徵區別」?

抑鬱症最典型的症狀主要是:持續性的心境低落、絕望、脆弱想哭、消極悲觀、對生活喪失了激情和慾望,換言之就是興趣喪失了,連自己以前感興趣的事情,也提不起任何興趣和占有的慾望。

舉個例子「」比如金錢」,他們也覺得即便擁有了巨額財富,又能怎麼樣的一些消極念頭,以及還會伴隨著輕生的念頭等等,這些都是抑鬱症患者身上最典型的一些「情緒心境上的特徵」。當然也會有一些軀體上的症狀,如:頭暈、無力、乏力等等症狀。

而雙相情感障礙也可以說是抑鬱症範圍里的一種,因為若是一個人患上了雙相情感障礙的話,其當事人的狀態大多數的時候都是處於一個抑鬱的狀態的,而在這種抑鬱的狀態下,當事人因為壓抑太久、也有可能是因為大腦的里神經遞質溶度突然增加,導致人處於一種興奮、亢奮的狀態,而這個時候,很多患者這時可能就會認為自己好了,因為躁狂發作時,有一種表現往往是很容易蒙蔽人的,進而形成一種「好了」的假象。

於是乎,不懂的人,就會私自把治療中斷,認為自己好了,其實那可能是躁的表現,假設這樣做了,必然存在著有很大的風險的,因為那可能你沒有好,而是藥物在控制著你的症狀。如此一來,因治療不系統、也不徹底,復發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

所以,切勿私自停止治療,當自己的情況好轉了的時候,一定是先把功勞去歸結為科學治療上的效果,即:是治療控制了你的症狀,而不是你所認為自己真的就好了,那樣往往你就會被「假象」給騙了,導致私自停藥,治療不徹底。

而這種感覺像「好了」的跡象,或許就是一種比較輕微的躁狂症來的,或者我也把它稱之為是一種「相對溫和的躁狂症」。

綜上所述,所以說躁狂症,也是分類型和程度的,比如:「這種理性溫和的躁狂症」,因為治療後,自身感覺就像一個正常人一樣,在面對這種情形,一是繼續持續治療;二是這種輕微的躁,在我看來問題一點也不大,大家完全可以放心的按照抑鬱症的方案和方式進行治療和療愈。

以上是一種輕微躁的表現,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躁狂症的症狀表現就比較誇張了,也比較嚴重,其典型的症狀有:

「自殘行為、脾氣暴躁和攻擊人的行為、摔東西、不睡覺也不困,表現出興奮亢奮、話多、行動量變大、覺得自己無所不能、衝動消費、覺得自己可以做大事等等」,這些便是典型的躁狂症狀,當然患有雙相情感障礙的患者,這種躁狂的狀態和抑鬱症狀是來回切換的。因為文章前面也說了,一個人患上雙相情感障礙的人,大多數的時候是處於一種抑鬱的心境的,而躁狂的占據時間則比抑鬱的心境要少很多。

但是患上雙相情感障礙的患者,往往比單純的抑鬱症患者更加的痛苦,這是因為雙相障礙患者來會切換的低落和興奮的狀態,常常折磨得他們身心更加的疲憊不堪。

你想想一下子心境跌入谷底,一下子又感覺自己像一個正常人一樣或者又特別亢奮、躁狂到腦袋都要爆炸的感覺,想想都令人膽顫害怕,就像一個惡魔附體一樣。這樣一種精神上的摧毀,常常令雙相患者感到異常得痛苦不堪,以至於他們控制不住自己的要去自殘和折磨自己。這些都是一個雙相情感障礙患者身上典型的症狀。

所以,這也是今天我想說的重點,家屬們在面對一個雙相情感障礙患者躁狂發作的時候,他們在發泄情緒,又或者摔東西的時候,又該如何去布局當事人周圍的那些裝飾和物件的擺設呢?而哪些物件,又不能出現在他們的周圍或者房間呢?

說到這個話題,為了患者的安全,家屬們還是必須去有意地幫患者的房間周圍稍微的布局下,比如:「一些利器不能出現在患者房間,如剪刀、小刀片、玻璃杯子,儘可能地用一些公仔或者其它一些軟體的裝飾品,不動聲色的幫他們置換下,這樣一來就可以保證他們在躁狂發作時,不會傷及到自己了。這看似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其實在實際中,也將大大保障了他們的安全性。

再者,當躁狂發作時,或者抑鬱症患者,他們在發泄情緒的時候,作為家屬來說,往往不知道如何去安慰他們,不知道如何去作回應等等。其實這個問題,《走出心魔》書籍里也寫得很詳細了,為了再次提醒、鞏固家屬們的意識,還是有必要再來強調一番,所謂的患者在發泄情緒的時候,這裡不管是任何一種精神疾病問題,家屬們一致地對待態度就是:「學會去照顧他們的情緒,滿足他們情緒上的發泄」。

因為患者在發泄情緒時,通常來說都是一種不滿和壓抑的宣洩,這是好事,不發泄才是可怕的,因為我們都知道,那些有輕生行為或者有這樣念頭的人,都是在不聲不響中發生了,這也正應了那句話: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

所以患者在發泄的時候,不管頻率是否高,其實都是一件好事來的,家屬們大可不必大大驚小怪的,更不能去與他們對抗,反駁。

因為對抗意味著家屬在壓制他們的釋放,會使得他們苦上加苦,而這種做法無疑是錯誤和愚昧的。

所謂的情緒照顧?

就是當他們在有情緒的時候,當他們需要發泄的時候,家屬們需要去配合,即:做一個乖乖的聆聽者,同時要進行適度地回應,也就是說當他們發泄的時候,不是去對抗,而是進行一些簡單地說道理,且不能過於囉嗦,這個需要家屬們隨機應變。

原則上要遵循:「適度回應,且不去對抗即可」。這樣做的目的是讓患者盡情地發泄了情緒,得到一種精神上的釋放,而家屬們的耐心聆聽和適度回應,則給了患者精神的一種情緒上的照顧與滿足。這樣的一種正確做法,是每一個焦慮、急於想改變患者的家屬們需要去遵循和學習的,做好了這一點,最起碼可以幫助患者在精神上得到一種被尊重和被在乎的重視。

更為重要的是:患者需要這樣一個突破口來一步步釋放,最終在家屬們的耐心呵護下,得到引導和啟發似的喚醒。這才是最重要的!

總之,陪伴的路,很艱辛,但是這條路走過來了之後,家屬和患者都會得到一個巨大的提升和成長,而彼此之間的關係也將更加的牢固和諧。

-end-

作者簡介

阿秋,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知名情感導師、知名情感心理學作家、身心靈健康傳播者;著有新書《走出心魔》一本療愈焦慮抑鬱的靈魂書籍,陪你一起療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OW_Um0BJleJMoPMrwK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