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希望孩子跟自己的關係更親密一些,哪怕在孩子出生後的最初一段時間裡有的父母參與感並不強,但是當孩子一天天長大之後,看著他們可愛的模樣,看著他們和自己相似的長相,甚至是一模一樣的個性,父愛母愛就會油然而生,不由自主的想要和孩子親近。
但是這時也許父母已經錯過了孩子成長的黃金期,孩子兩歲之前是培養和家人建立親密關係的黃金期,在此之前誰和孩子朝夕相處,白天陪孩子一起玩,晚上陪孩子一起睡,那麼孩子自然就會和誰更親密,甚至會勝於與生俱來的血緣關係。
在國外,有專家做過一個兩隻小猴的實驗,他把一隻母猴子生的兩隻小猴子從母猴子身邊拿走,其中的一隻猴子被放在了機器人身邊,與機器人朝夕相處,而另一隻猴子又重新回到了母猴子身邊,由母猴子照顧它們長大。
當一段時間之後,人們故意對母猴子和機器人都假意做出傷害的舉動,然而兩隻猴子卻有著不同的表現。和母猴子在一起生活的小猴子,第一時間衝上去保護母猴子,而那隻和機器人一起長大的猴子,則是本能地去保護機器人,而忽略了生育它的母猴子。
所以雖然血緣關係非常重要,但是長期的陪伴則更為重要,它會比血緣關係更能影響彼此之間的親密值。
這也不難看出,如果父母想要孩子和自己親密,那麼一定要在孩子小時候就對孩子付出更多的精力去陪伴他們照顧他們,否則把孩子交給老人照看,而自己不管不問,錯過了
陪伴的黃金期
,那孩子自然而然地會和老人更親。
在孩子兩歲之前,父母這麼做,可以建立起孩子和自己的親密關係
給孩子儘可能多的陪伴
現在的父母工作壓力很大,這使得他們需要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在工作上,對此相信大家也都能理解。但是工作再忙,也不能成為他們拒絕陪伴孩子的理由,只要父母願意陪伴孩子,總是能夠抽出一些時間和孩子進行互動,讓孩子感受到父愛母愛的溫暖。
在每天下班之後,父母完全可以暫時遠離手機,哪怕抽出半個小時甚至10分鐘的時間對孩子進行有效的陪伴,都能夠增進親子間的關係,讓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密切。趁著節假日陪伴孩子一起出遊,這也是增進彼此關係的一種有效方式,讓孩子有滿足感和幸福感。
多和孩子進行肢體互動
中國的父母大多都是含蓄的,他們即便非常愛孩子,有時也不會刻意表現出來,因為怕成為別人眼裡寵孩子的父母。但在國外卻不同,國外的父母總是會毫無保留的去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對於年幼的孩子而言,他們無法理解語言上的愛,那麼父母就會通過肢體去表達。
中國的父母也可以用肢體去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意,比如每天抱抱孩子,親親孩子,或者是用雙手輕輕地在孩子後背進行按摩,又或者是和孩子面對面近距離的接觸,這些都能讓孩子更直觀地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從而讓他們變得更自信和有安全感。
接受孩子的缺陷
沒有任何人稱得上十全十美,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些缺陷,有的父母特別喜歡在孩子身上缺陷,一旦發現孩子身上有某些地方不足,那麼便會對孩子表露出不滿的神情,甚至對孩子有所指責,嫌棄他們的缺陷。
只有接受孩子的缺陷,並且對孩子有更多的關愛,讓他們知道有缺陷並不可怕,因為每個人都是如此。在給予孩子安慰的同時,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和父母更親密,因為他們能夠感受到父母的力量,而這恰恰是孩子最需要的。
孩子的成長其實是一個很快速的過程,也許不少父母會感慨孩子太難養,盼望著孩子早一點長大。但也許只是轉眼的瞬間,孩子就已經學會了獨立,甚至會和父母保持距離,這時失落的必然是父母,就像孩子當年的失落感感一樣強烈。
所以不要忽略孩子每一個成長期,多給孩子些關愛和陪伴,這樣才能和孩子之間建立親密感,否則等到孩子長大後再努力,一切都只是徒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