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18處重要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地理坐標

2020-03-21   大潮汕灣視點

1、饒平西片古道及麒麟嶺古道

位於饒平縣上饒鎮西片村西岩山

古道建於明代,曾是閩粵兩省四縣販運鹽糧之道和商家民俗往返必經之路。

古驛道溝壑盤山而建,縱橫台階式,亂石砌築而成,歷經滄桑,至今保存完好。


2

饒平九村窯

位於位於饒平縣新豐鎮九村。

九村窯始於宋,盛於元,至明、清時九村窯青花瓷器在國內馳名遐邇,不僅行銷國內,更被眾多外國商販遠渡重洋運往歐洲、南洋一帶。


3

饒平柘林古港

位於饒平縣柘林鎮。

是潮汕歷史上最早對外通商貿易和移民海外的深水港口之一。

古時楊州、寧波海、泉州通往和東南亞的貨船,經常停泊柘林港避風,並進行給水、補充生活物資,而南澳島上的貨物和生活物資,也大都經柘林港與大陸流通。


4

饒平大埕所城

位於饒平縣所城鎮。

是一座明朝洪武年間建成用於抵禦倭寇的古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所城「高二丈七尺,周圍六百四十三丈,池加城之數五十三丈,四門建城樓,四角各建敵台,」為千戶所,是明清閩粵沿海的軍事要地,後住民多以曬鹽為業。所城城廓為方形,現四城門基本完好;東、北兩面城牆尚存,西、南城牆己殘缺;城中保存了三街六巷的基本格局,舊時的衙堂、城隍、祠宇、戲台錯落其間。是潮汕地區僅存的一座古所城。

由於大埕所駐守官兵及眷屬來自全國各地,加上五湖四海雲集於此的商賈,發展到最盛時曾有36個姓氏。


5

廣 濟 橋

位於廣東省潮州市古城東門外。

始建於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

古稱康濟橋、丁侯橋、濟川橋,俗稱湘子橋,橫跨韓江,聯結東西兩岸,為古代廣東通向閩浙交通要津,也是潮州八景之一。廣濟橋也與河北的趙州橋、北京的盧溝橋、福建的洛陽橋並稱為中國四大古橋。是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樑。

宋代後,海上絲綢之路給潮州帶來機遇,促使這一地區海運貿易應運而生。潮州當地的綢布、食鹽、茶葉、蔗糖及大量精緻工藝品通過廣濟橋運往海內外。


6

潮州宋代筆架山窯

位於潮州城東筆架山西麓。

古遺址北起虎頭山,南至印子山,綿延2公里,窯址鱗次櫛比,至今筆架山腳一帶的群眾,仍稱該地為「百窯村」。

筆架山窯場始創於唐,極盛於宋。其產品遠銷國內外,成為中國陶瓷出口基地之一。產品種 類繁多,主要有碗、盒、盞、燈、爐、杯、壺、盂、豆、釜、洗、枕頭、粉盒等日用器皿和瓶器、人物、玩具等工藝瓷,其胎質堅密,別具一格。


7唐代北關窯

位於潮州城中心面約2公里處,東北臨韓江。

北關窯是潮州城區北郊一帶古窯址的統稱。唐宋時期,以北關窯為代表的潮州窯,其青釉、青白釉等產品就銷往海外。


8、青龍古廟

青龍古廟在潮州市韓江大橋西端南堤上。

廟門東向,面臨韓江,又稱安濟王廟,潮州人稱「大老爺宮」。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

「大老爺」是潮州的保護神,是帶有「根」性質的地域精神象徵。從前過番的人,離家前都要到青龍廟祈求庇護,甚至包上的點廟前的泥土隨身出洋。

青龍廟會成為凝聚鄉情的紐帶。


9

外江梨園公所

位於市區上水門街

始建年代未明,清光緒年間重修,當時是潮州地區外江各班和潮音藝人集會之所。

歷來有商路即戲路的說法,外江戲隨著商業貿易之路從贛、閩西及梅屬客家地區轉移到潮汕地區,該路線也為海絲貿易之路。


10

天后宮

位於廣濟門(東門)後側.

始建於宋代,供奉媽祖。潮人漂洋過海,外出謀生,經由韓江出海,都希望得到海上保護神媽祖的保佑平安。船舶啟航前均會到城門內的天后宮祭拜。


11

潮汕鐵路意溪站

位於潮州北關村外竹竿山腳。

潮汕鐵路是由梅縣鬆口的印尼華僑張煜南和張鴻南兄弟興建的中國第一條商辦鐵路。

潮汕鐵路始建於1904年,自潮州府城北門外北關村起至汕頭廈嶺頭,全長42公里,1906年建成通車。由於韓江下游水位較淺,船隻容易擱淺,潮汕鐵路成為韓江上游貨物經意溪段上岸後至汕頭出海的主要渠道。

1939年,為了不讓潮汕鐵路落入日寇手中而拆除。至今沿線各火車站均被夷為平地或改建,倖存的意溪站成了潮汕鐵路史的唯一見證物。


12

衛汾府(陳式將軍第)

位於潮州官塘鎮石湖村。

官塘人陳式,生於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自幼家境貧寒,十五歲時陳式被迫乘船出海遠涉到暹羅(泰國),以做苦力採礦為生。後來在暹羅應徵參軍,屢立戰功而被泰王破格封為「衛汾將軍」。嘉慶年間,泰國國王賜贈陳式大批金銀玉帛,衣錦還鄉。白鸛塘村興建了一座將軍府,並命名「衛汾府」。後因潮州道台敲詐勒索不成,以莫須有的罪名,誣陳式為海盜,將其判罪充軍伊犁(新疆)。後陳式客死伊犁。自此,「衛汾府」遂沒落於斯。


13

楓溪窯

位於潮州城區西郊。

「中國瓷都」——潮州的龍頭就是楓溪。近代的楓溪是名符其實的南國瓷鄉。生產的大量洋式陶瓷銷往香港及東南亞等地。

楓溪窯分布在以楓溪三山國王宮為中心方圓約2公里範圍內。擁有三十多座龍窯,幾乎遍布大街小巷。現三山國王宮兩側的向北街和向南街作坊街巷、宮後大榕樹旁的窯遺址及徐厝橋一帶的三利溪等景觀便是近代楓溪陶瓷業發展的見證物。


14

龍湖古寨

位於韓江中下游之濱。

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古寨呈帶狀,南北走向,面積約1.5平方公里,寨內辟三街六巷,從門到街巷顯得設計有致,布置明朗,儼然一座小城,其地形及建築風格與古時潮州府很相似。

歷史上的龍湖寨水陸交通便利,對它後來成為繁榮的商埠是一個重要的條件。是歷史上潮州的物資集散地之一。


15

淇園新鄉(鄭智勇故居)

位於鳳塘鎮淇園鄉。

鄭智勇生於泰國,原籍鳳塘淇園,乳名義豐,只其是洪門會黨里的第二把手被人稱為二哥豐。

鄭智勇為人樂善好施,熱心公益,雖身居暹地,卻對潮汕家鄉航運、興學、築堤等不遺餘力,善舉殊多。他與孫中山兄弟相稱,資助辛亥革命,孫中山嘉其品德而書「智勇」大字贈之。

鄭智勇故居就是他在潮安鳳塘淇園鄉建起「榮祿第」為主體的四馬拖車大厝。


16

從熙公祠

位於潮安區彩塘鎮。

陳旭年生於彩塘金砂,家境貧寒,身無分文時躲進開往馬來半島的紅頭船。到了馬來西亞柔佛洲,經多年拼搏,成為南洋最著名的富商和僑領。

清穆宗同治七年門(1870年),陳旭年折資在家鄉金砂斜角頭,興建「從熙公祠」,。興工於清同治九年(1870),告竣於光緒九年(1884),歷時十四年。

琳琅滿目的建築裝飾,使整座建築物顯得更加富麗堂皇,祠中的潮州石雕堪稱一絕。


17

庵埠海關

位於潮汕平原中部潮安區庵埠。

乾隆年間庵埠已發展成為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商貿港,實為海、揭、潮、澄四縣之通市,水陸交通有梅溪直出外海。

後因下游雙溪口一帶淤積嚴重,地理優勢喪失,被沙汕頭(今汕頭)取而代之。

民國20年,庵埠分卡被裁撤,庵埠海關關產被拍賣,剩「庵埠海關地界」碑仍豎於萬和橋旁。1982年,界碑被轉移到庵埠緬先亭的碑廊。


18

急公好義坊

位於彩塘鎮華美鄉塘東橋邊。

為清光緒年間戶部主事沈紹遠之祖父二品封職沈學全暨妻二品命婦沈莊氏建。清光緒年間直隸水災,戶部主事沈紹遠遵照其祖父母「濟貧救災為急」之訓,捐銀一千二百兩,購衣一千二百件,解宜隸散發。為彰其善行,直隸總督李鴻章上疏於光緒皇帝,要求恩准沈紹遠於故里建坊,並「給子急公好義字樣」,光緒恩准了建坊的奏章。

沈家是海外貿易潮商的典範,代表著潮商的文化精神。急公好義坊是潮商精神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