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血脂異常治療領域有一系列臨床研究結果發表,提供了很多新的信息。中國膽固醇教育計劃(CCEP)工作委員會聯合多個學會對《2014年中國膽固醇教育計劃血脂異常防治專家建議》進行了更新,制定了《中國膽固醇教育計劃調脂治療降低心血管事件專家建議(2019)》。
專家建議提出了「超高危人群」這一重要的新概念,推薦LDL-C為調脂治療主要靶標,非-HDL-C為調脂治療次要靶標,並設置了相應的目標值。
調脂治療干預靶點:LDL-C為主,非-HDL-C為次
低密度脂蛋白(LDL)及其他含有載脂蛋白B(Apo B)脂蛋白膽固醇在動脈壁內的蓄積可誘發複雜的炎性反應,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始動環節。
推薦LDL-C為調脂治療主要靶標,非-HDL-C為調脂治療次要靶標。在保證LDL-C達標的前提下,力爭將非-HDL-C控制於目標值範圍「尤其TG水平在2.3~5.6 mmol/L(200~500 mg/dl)時」。
若TG水平嚴重升高≥5.6 mmol/L(500 mg/dl)時,為降低急性胰腺炎風險,首選降低TG藥物。
心血管病危險評估:「超高危」和「極高危」
專家建議對極高危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進行進一步危險分層,劃分出能夠從更加強化的降膽固醇治療中獲益的人群,提出了「超高危」的概念,代表原「極高危」患者中心血管事件風險特別高的部分人群。一般認為,在他汀類藥物充分治療的基礎上未來10年心血管事件風險仍超過30%的ASCVD患者可列為"超高危"人群。
表1 心血管病危險分層
註:ASCVD,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ACS,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a其他危險因素包括:年齡(男性≥45歲或女性≥55歲)、吸煙、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體重指數≥28 kg/m2、早發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ASCVD包括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ACS)、心肌梗死病史、穩定性冠心病、冠狀動脈血管重建術後、動脈粥樣硬化源性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外周動脈疾病(PAD)或血管重建術後等。
調脂治療:目標值和治療方案
表2 不同心血管病危險分層者調脂治療目標值
註:LDL-C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為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圖1 血脂異常的治療方案
血脂水平,多長時間複查一次?
對採取飲食控制等非藥物治療者,開始3~6個月應複查血脂水平,如血脂控制達到建議目標,則繼續非藥物治療,但仍需每6個月至1年複查1次,長期達標者可每年複查1次。
服用調脂藥物者,需更嚴密血脂監測。首次服用調脂藥物者,應在用藥4~6周內複查血脂、肝酶和肌酸激酶。如血脂參數能達到目標值,且無藥物不良反應,逐步改為每6~12個月複查1次;如治療1~3個月後,血脂仍未達到目標值,需及時調整調脂藥物劑量或種類,或聯合應用不同作用機制的調脂藥物。每當調整調脂藥物種類或劑量時,都應在治療4~6周內複查。
文獻索引:中國膽固醇教育計劃(CCEP)工作委員會, 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動脈粥樣硬化血栓疾病防治分會,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心血管病分會, 等. 中國膽固醇教育計劃調脂治療降低心血管事件專家建議(2019)[J]. 中華內科雜誌, 2020, 59(1): 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