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車究竟有哪種魔力?蒙蔽了你的需求,紛紛掏錢購買?

2019-12-09   單車基械匠

大家好,歡迎大家收看新一期的單車基械匠。

從我們今天的這個標題來看,這其中的原因肯定是多種多樣的。包括你百度一下這樣的內容,也會看到很多類似的標題,至於內容嘛,我也沒打開看,我覺得這可能會影響到我的主觀認識。因為今天討論的標題,我更多的是想從我自身的想法出發來寫。

只看外觀?被騙幾率暴增

第一點我覺得是山地車的外形,對於剛剛接觸自行車的人來說,更為具有吸引力,而且具有這樣吸引力的車往往還都挺便宜。比如下邊的場景:這車多少錢?這輪子看著很酷啊(對孔,大扁條,又或者是一體鋁合金等等),還是碟剎。對方答道不到兩千塊。自己心裡竊喜,喲,不貴,我回頭也整一輛。反觀公路車,2000塊買到的,估計你看到了會覺的這就是一個丐版的自行車。加上以前大家一直覺得自行車就是個交通工具,至於什麼變速啊,什麼避震啊,什麼輪組什麼的,還都只停留在看外觀的層面。有即是正義,多即是好,粗即是結實,便宜即是王道。加上周圍人的影響,越多就越多,你耳濡目染的都是用這種山地車通勤的人影響,你真的能出淤泥而不染嗎?你只會覺得人家都這麼用,我不用才有問題吧。從眾心理就是這麼來的,然後車店發現,除了山地車,其他一個月也不賣一輛,乾脆也別訂貨了。綜合起來,價格,外觀和「別人的車」,導致了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用山地車當做自己的第一輛車,當做自己的通勤車,當做是長途旅行車。

想想當年我買第一輛山地車的時候,還真的就是因為以上這些原因。只是相對做的功課多了一些,選的配置高了一些,大概知道買的這輛車上的東西不是樣子貨。可是事實是,我只是單純的喜歡它的外表,從來沒用它干過正經活。山地車之所以稱之為山地車,就是為了奔跑在非鋪裝路面上的,就像70年代山地車剛剛萌芽的時候那樣,車手們帶著自己改裝的自行車,從山上的土路飛馳而下,享受其中的快樂。這才是山地車本該有的樣子。於是乎,我也就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迅速的發現了這並不是我想要的感覺,我要的是速度,速度。好再我很快的就認清楚了這點,把山地車出掉,換上了公路車。

那為什麼你知道需要什麼了,還要一條路走到黑?

為什麼要說我很快就認清楚了呢?因為我遇到過很多在這條死胡同上非要越走越遠的玩家。常見的對話包括:我把牙盤換了能更快嗎?我輪胎能換成更窄的嗎?換上陶瓷中軸能不能更快?一萬五左右能裝個什麼車?能不能比現在我這個車快?總之,都在圍繞著快,不過山地車來說,越貴的山地車,其實反倒越不適應我說到的這些人的使用習慣。越貴只會越專業,越會回歸到山地車本來的樣子。你要說不輕,那絕對是胡扯,但是山地車付出了這麼多在自己的專業上,你卻只關心它可以在柏油路上跑多快,是不是應該重新思考一下自己的需求了呢?可能你要說了,我還偶爾去越野一下呢?我只能說,這也就是偶爾了,因為你要是真的去越野了幾次,我相信你也不會因為夜騎能跑多快兒而糾結了,馬上軟尾就會提上日程,開始更多的去鑽研技術,避震,輪胎等等。

路況差是你選擇的理由嗎?而且真的差嗎?

唯一的一段一公里多的土路


其他的全部都是硬化地面


即使在峽谷中連接村落的道路也是一樣

什麼?你說你家路況差?你說說,全國基建搞這麼好,你還說路況差?能有多差?上次我去廣西和貴州的山裡騎車。一路都是儘量選擇小路在走,要麼是鄉道,要麼是村道,反正哪裡好玩走哪裡,國道也走一小段,主要是太無聊了。就這麼一千多公里下來,我記得我就走了一段沒有硬化的路面,大概有一公里多吧。那怕是村和村之間連接的只能並排兩輛麵包車的小路,也是乾淨的水泥路面。我當時就想,國家如果不強大,我能有這閒工夫在外邊騎車?大山裡的人能這麼方便的出行?就現在看看我生活的城市,以前覺得偏的都不願意去的地方,現在都已經高樓林立,店鋪叢生了。以前從大山里走出來要幾天,現在只要幾個小時。我想說什麼呢?路況得有多不好你才會選山地車通勤和長途呢?如果說買SUV還能為了空間,那騎山地車通勤我能想到的就只有外觀了。

更少錢獲得更多的東西

讓我再想想的話,就是在可以接受的價格區間裡,選擇應該算是最多的。據我所了解,目前銷量最好的山地車,基本都在2500-5000的價位區間(定位為學生車的不包含在內,因為大部分的學生是沒有自己真正選擇的權力的)。這樣的區間買山地車基本已經能甩掉通勤車的標籤,可以說自己是輛山地車了。但是換做公路,尤其這幾年,無論大小品牌都在拼碳纖維,5000左右想出一輛滿意的車,基本已經不可能。相較於山地車,會有更多讓人不滿意的地方出現在配置單里。此時,無論從價格,配置,還是騷氣程度,無疑山地車都是勝出的。你買個水貨R7000套件都要兩千多了,結果人家買輛M6000配置的整車才三千多,對於剛接觸車不久,又不知道自己會喜歡多久的你來說,你會怎麼選?當然是花最少的錢,做最騷的自己了。

學習成本高

再有應該就是門檻了,這裡說的門檻主要就不是說價位了而是學習的成本。相較於公路車來說,山地車的適用範圍比較柔性,通常尺寸也比較好選,選錯的幾率非常低。但是公路車就比較棘手,這時候即使你已經考慮要買一輛,也要付出足夠的學習成本才能購買的遊刃有餘。就一般情況而言,山地車都會用上管離胯下的高度來確定尺寸,這也恰恰反映了山地車的工作環境對於尺寸的要求是比較柔性的,騎行風格變化多端,騎行姿勢也不是十分固定,所以在尺寸的要求上反倒沒有對操控的要求那麼多。反觀公路車則不同,長時間的一個姿態騎行,對1cm的變化都會有較大的反映。即使你做了飛艇,也是需要適應的,而且如果你像我一樣,有段日子沒有騎行了,或者胖了,那麼以前的數據還要再做調整。另外還有一些希望公路車可以滿足自己要求的車手,那你還要學習幾何圖怎麼閱讀,每一個數據代表了什麼,對你的車什麼影響,所以說,學習成本就相對高了很多。這也把很多沒有那麼多耐心的玩家勸退了,即使留下來了,後期調整的時間成本和開銷也是比用山地車出行和騎行要高的。

山地車最紅火的日子,導致了我們那會就認識山地車

最後我覺得就是我國自行車運動開始火的時間段,正好趕上山地車最火紅的年代,2008年前後,運動行業無論是哪個領域都在烏泱烏泱的膨脹,這其中就包括了自行車。從2000年初開始,是山地車高速發展的20年,顯然現在有點疲軟了,無論是從技術,還是從玩家群體來說都開始進入一個瓶頸期或者是穩定期。如果今天來看,留下來的,基本都是對這項運動,或者是單純的對車充滿感情和熱情的人。你也能發現,通勤車慢慢有了通勤車的樣子,山馬黨最終留下來的年齡層越來越區域老齡化,年輕人要麼換了公路去追求了速度,要麼就是越來越野,最終越野去了。而山地車最紅火的時候,正好催生了這些年國內的山地車市場,變速自行車就是山地車的代名詞,自行車就是山地車的代名詞。

一切都在往更理性的方向發展,歡迎補充

相信隨著認知程度的提高,自行車運動的普及,自行車會越來越細分,每個人都可以更加容易的獲得需求,而不是只會看顏值,人云亦云的跟風購買。雖然今天標題叫做:《為什麼那麼多人要用山地車通勤,長途或者作為人生第一車》。但是最後發現吐槽的成分也很多,如果和您的觀點不符,歡迎在下方留言補充。我們下期再見,單車基械匠,每天給您帶來更多新奇,好玩,有趣,實用的單車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