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作了一個決定,解讀一下大名鼎鼎的《古文觀止》。
當然,我沒有大師的功力,也沒想著從中讀出多少意義,只是想把看似枯燥的文章,讀得有料、有趣。
今天這篇文章,算是開場白。
開場白,當然要說些題外話。
還是從「經典」說起
人們都說讀書就要讀「經典」的,讀哲學要「經典」,讀小說要「經典」,看電影也要「經典」。但是,經典真的那麼好讀好看嗎?
我曾經下過一套《24部西方思想大師巨著》,包括《柏拉圖對話集》、《蒙田隨筆集》、《常識》、《懺悔錄》等,有些類似小說類的、有情節的好讀一些,比如《懺悔錄》、《動物農場》等,像《柏拉圖對話集》,就很難讀下去。
難讀的,不只是非虛構類書籍。
名著之中,司湯達的《紅與黑》、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都算是情節比較精彩的,如果你讀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伍爾夫的《到燈塔去》,那不啻於一場折磨。
按說電影是一種視覺畫面藝術,應該比較精彩了吧,但讓人感到絕望的電影也不少,比如《穆赫蘭道》,我看過一遍後根本不知道講了啥,後來看別人的解讀,才明白怎麼回事。
那麼問題來了。你是願意聽從內心的召喚,去讀那些讓自己爽快的作品呢,還是硬著頭皮啃那些「經典」?是不是所有的經典,都值得讀呢?
《穆赫蘭道》里相當一部分是夢境
什麼是經典?哪些經典應該讀?
這裡,要給經典下個定義。
我覺得,「經典」泛指那些有著或者有過重要價值的作品。
這些作品歷經時間長河,依然為現在的我們所珍惜。
那麼,「經典」一定要讀嗎?
不見得。
我們來看定義,經典實際上分為兩種:一種是「有著」重要價值的作品,一種是「有過」重要價值的作品。
拿著利劍和權杖的巨人,是由無數臣民組成的
我們先說後一種。
什麼叫「有過」重要價值呢?
就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很有價值的作品,比如卡斯蒂廖內的《實現卓越》,名字聽著挺雞湯的,實際上寫的是文藝復興時期上流社會的行為規範,早已不適用現代社會了。
再就是那種體裁、形式剛出現的作品,比如上世紀初的白話文運動,出現了不少白話議論文、小說、詩歌等,其中有些作品可以被尊稱為「經典」,但實在沒必要閱讀,而且也不再符合現在的欣賞價值,比如胡適先生的《嘗試集》。
那麼,哪些經典應該讀呢?
當然是前一種,就是到現在依然有著價值,能夠給人以啟迪,可以讓人沉思、愉悅的作品。
比如,像《利維坦》、《論法的精神》、《巴黎聖母院》這樣的西方名著,像《道德經》、《論語》、《莊子》、《二十四史》這樣的中國傳統經典,當然也包括今天我們要開始講的《古文觀止》。
經典一定要親自讀嗎?
這要看我們讀經典的目的是什麼。
如果你純粹為了修身養性,嚮往著一杯清茶、一本佛經的慢生活,那完全可以認真品味古文中的古風古韻。
如果你為了了解一個作品為何這麼美,它的意蘊在哪裡,它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地方,它背後有什麼故事,可能就需要解讀。
因為你的工作很忙,實在懶得為了一篇比較枯燥的古文,去查閱那麼多的資料,想那麼多的問題,但是,你又需要了解這些,獲得閱歷,獲得價值。
那麼,完全可以去聽或者去讀那些解讀文章。
比如,《明朝那些事兒》,實際上就是關於明朝歷史的解讀。你不用去親自翻閱那些枯燥的文獻資料,一樣可以了解大明朝洶湧波瀾的歷史,從中得到自己的感悟。
解讀,實際就是把很枯燥的經典,儘量變得有趣,讓你讀起來更爽快。
《古人觀止》其實很有趣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白話文與文言文不是截然分開的。
我們說話、寫文章所用的大量語言,特別是成語,都來自於文言文。
所以,讀透一篇文言文,既了解一段歷史,又溫習了一段古文,同時還能安心靜神,效果如同冥想。
前面我們說過,有些經典因為時過境遷,根本不用讀;有些經典可以讀,特別是需要有人陪著讀。
《古文觀止》所選的這些文章恰恰是後者。
這些文章,是歷史留給我們的珍寶,同時也是一根根美妙的琴弦,構成了中國人的精神旋律,滋養了我們的精神家園。
關於《古文觀止》的介紹、作者以及篇章結構,感興趣的朋友完全可以通過搜索軟體搜索,上面的信息很全面,我就不複製粘貼了。
那麼,我要說什麼呢?
我肯定不會簡單告訴你這個字是什麼意思,整篇的譯文是什麼,因為網上都有。
從《古文觀止》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千古文章,更是歷史觀、價值觀。
我們不能把經典讀成雞湯,古人寫文章的時候,沒想要治療現代人的病。
我們要站立起來讀經典,把和經典有關的事、有關的人了解一下,就像你旅行中看風景。
或者再進一步,讓一些知識變成自己認知的一部分,成為見識。
《古文觀止》有趣的地方在哪兒呢?
簡單舉兩個例子。
比如,為什麼把《左傳》放在第一卷,而不是《春秋》?
因為關二爺夜讀的不是《春秋》,而是《左傳》(下篇文章會介紹)。
再比如,《古文觀止》的第二篇文章,會提到「周鄭交質」,也就是周國與鄭國交換人質。
按理說,周是王室,與諸侯國交換質子,是極大破壞禮法的,那周王室為什麼還心甘情願,甚至上趕著交換呢?
這對歷史產生了什麼巨大影響?
一篇小文章,講的是大歷史;一個作者,背後有無限豐富的細節故事。
這是一次文學之旅,也是認知之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J6kX3ABjYh_GJGV6WG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