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2019年9月15日,第16個世界淋巴瘤宣傳日到來之際,由中國抗癌協會康復會、北京愛譜癌症患者關愛基金會、淋巴瘤之家共同主辦、羅氏製藥中國支持的第二屆「因美而生」世界淋巴瘤日公眾宣教活動在上海世博會博物館成功舉辦。本次活動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上百位淋巴瘤領域專家學者、醫護人員、淋巴瘤患者、家屬及各界愛心人士,共同紀念今年的世界淋巴瘤日。活動結束後,醫脈通對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科主任張明智教授和新疆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淋巴瘤內科主任楊順娥教授,就淋巴瘤的規範化診療進行了採訪。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科主任 張明智教授
新疆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淋巴瘤內科主任 楊順娥教授
分型而治是基礎
淋巴瘤是一種起源於淋巴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也是近年來高發的惡性腫瘤之一。據統計,在我國,淋巴瘤發病率約為6.68/10萬人,每年約有10萬名新發淋巴瘤患者,這意味著,大概每5分鐘就有1人確診為淋巴瘤。同時,發病率仍逐年提升,並且呈年輕化的趨勢。淋巴瘤已成為我國不容忽視的公共衛生議題。
張明智教授介紹,淋巴瘤不是一個疾病,而是一組疾病,有80多個亞型。根據腫瘤細胞病理特徵,淋巴瘤主要分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兩大類。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是最常見的淋巴瘤類型,約占所有淋巴瘤的91%。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占比最多,接近50%。
不同分型的淋巴瘤治療方法存在差異,治癒率也不同。楊順娥教授指出,在診斷時需要做出準確的分型,在治療上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例如最常見的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現在治療標準方案仍然是R-CHOP,就是利妥昔單抗聯合幾種化療藥物,其中利妥昔單抗是針對CD20靶點的免疫靶向治療藥物。這個方案可能治癒50%-60%的淋巴瘤。
而惰性B細胞淋巴瘤的治療方案就有所不同。張明智教授認為,對這類惰性B淋巴瘤來說,現在的趨勢之一就是儘量減少化療或不用化療,多使用免疫靶向治療藥物,比如利妥昔單抗與其他免疫靶向藥物的聯合。畢竟化療的副作用較大,患者常出現脫髮、噁心、嘔吐、乏力等不良反應,而靶向治療的副作用非常輕微,患者的耐受性更好。
由此可見,淋巴瘤的亞型眾多,不同病理類型的淋巴瘤要求「因地制宜」的治療方案,這將直接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而近年來淋巴瘤治療效果的明顯提升,很大程度上就依賴於診斷的精準化。目前,淋巴瘤已成為控制率、治癒率最高的腫瘤之一。
規範化治療是關鍵
規範化治療是提高治癒率、使患者獲得長期生存的關鍵。實際上,國內淋巴瘤的標準化治療上還有很多提升空間。
楊順娥教授提出,在新疆,很多基層醫院沒有淋巴瘤專科,對淋巴瘤的診斷也很不規範。例如,淋巴瘤已經進入了分子診斷的時代,而有些醫院沒有條件做免疫組化,難以做到準確診斷,規範治療就更無從談起了。另外,基層醫生對淋巴瘤也缺乏認識,會影響到最終的治療效果。
這些年,國內對淋巴瘤的臨床治療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我國的淋巴瘤患者治癒率和歐美已開發國家之間還存在較大差距。很大部分原因是診療不規範造成的,所以解決臨床診療規範性問題是淋巴瘤治療的當務之急。張明智教授介紹,他每年都會開展一個面向全國中青年醫師的淋巴瘤培訓班,主要針對剛進入臨床的醫生進行規範化培訓。
楊順娥教授亦呼籲,淋巴瘤規範化的治療應該從基層做起,不僅是醫生,希望患者也能夠到正規醫院接受規範的治療。另外,對公眾需要加強科普宣傳,增強大家對於疾病的基本認識。
當前,淋巴瘤的治療手段及新藥開發日新月異,廣大基層醫生和患者都需要進行再教育,以推廣規範化、標準化、個體化的治療,才能使我國淋巴瘤治療水平進一步提高,幫助更多患者實現延長生命、提高生活質量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