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我們沒有996丨社畜996到底該何去何從?

2020-05-15     第一心理

原標題:華為:我們沒有996丨社畜996到底該何去何從?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華為沒有996的說法,更沒有007,我們最基層的員工想多加一點班也不行。——任正非

前段時間,華為心聲社區發布了關於《南華早報》的採訪紀要,其中提到了如今科技公司、網際網路公司「996(早上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一周工作6天)」「007(24小時待崗、上崗)」的工作制度。

任正非則表示,自家公司沒有996的說法。

接著還提到了另外兩點內容:

1. 勞動合同要接受歐盟調查,所以合同標準高於中國標準,如果加班過多,會被制約,基層員工超過一定小時數的加班,原則上不給報酬。

2. 少數科學家、高端人員會因為使命感,存在多一些分時段的工作時間的情況,但這也是有彈性的,並且他們常去櫻花國家樹下開會,在法國薰衣草叢中開學術會,半休息、半開會,半聊天。

在這之後,有華為公司內部員工表示,合同標準的確高於中國標準,公司也的確沒有996的說法,因為周一周二周四固定加班,月末周六固定加班,平時周三周五周六日都是看情況安排加班的。在歐洲的分公司所招的外國工人,確實不用加班,嚴格遵守歐盟965+30天年假的普遍福利。

仔細品品,這些話背後的意思,你會覺得有些毛骨悚然。

首先,任正非否定了「996」這個說法,用合同標準來反駁,再用高精尖人才的「使命感」和「彈性」工作時間,以及絕妙的工作環境來說明自家員工的工作現狀。

實際上,在現在的社會中,中國996公司,其實不占少數,其中以網際網路、科技等行業的公司為主要代表。

其實如同華為一樣,很多公司是有加班指標的,超過一定的值可能就會被領導叫去談話,領導會認為你能力不足。過度的加班甚至可能直接影響本月績效、工資,導致最後降薪扣款等。

對很多企業來說,有些加班是不必要的,他們鼓勵員工在規定的時間範圍內,用最高效的工作能力,完成給定的任務量,不願意讓員工無效加班。

這樣的話聽起來既散發著人性的光輝,又透露出企業的大格局。

事實上真的如此嗎?

不用任何數據,光是問問你身邊那些企業里的朋友,尤其是一些跟時間賽跑的公司,他們有沒有996的情況,就一目了然了。

我認識一位在網際網路公司工作的員工,屬於前端銷售性質,他們明文規定的工作時間,就是956(早上9點上班,下午5點下班,一周工作6天)。

但是由於總公司常有活動下放,再加上工作業績要求,自動加班成為常態。

一個環節結束後,總有下一個新環節和新內容需要自己著手準備和完成。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逆流而行的人,都是不想繼續做這份工作的人,如此,誰又敢不自動成為996行列之一?

社畜,是當代人對自己的自嘲,意思是「社會牲畜」,說難聽一些,就是社會中被當做社畜一樣來使力的工作者。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了「社畜」,很大一部分年輕人也接受了這樣的稱呼以及事實。

通常意義上,加班不僅僅意味著完成指標,更意味著提高產出。甚至很多人會把「不加班」和「能力」直接聯繫起來——有能力的人都不需要加班,規定時間內就能完成任務。

而現在每天做牛做馬的「社畜」們,不僅要在996制度下超速運轉,還要背負「你能力差」的罵名。

曾經瞧不起社畜的人,最後都慢慢成為了其中一員。在現實的壓力之下,這樣的選擇是必然趨勢。大家都被工作吞噬,沒有了生活。

正是因為長時間、高壓的工作環境,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患上焦慮症——既要擔心錢,還要擔心業績,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煩心事纏著自己。

生存和生活變成了很矛盾的兩件事,仿佛想要生存,就必須捨棄掉生活,想要生活,就沒錢活得下去。

996制度之下,活下來的都不是一般人——社畜患上心理疾病的幾率也在不斷增長。

越來越多的人患上了微笑抑鬱症:表面開朗、積極,獨處時就是抑鬱症患者的狀態。

生活節奏加快,社會環境突變,每個人都在想辦法活下去,或者活得更好。背負著房貸、車貸、孩子奶粉錢的人,他敢輕易離開996體制嗎?離開這一個996,就能保證下一個不是996嗎?

工作大概是好找的,現在機會遍地都是,可是要找一份心儀的工作,無異於上青天。

多少抱負和夢想,被現實996壓榨得一點不剩,最後腦子裡只剩下「堅持」二字。

這是一件多麼令人痛惜,又無能為力的事。

996制度仿佛是約定俗成的一個生存法則,但是沒有企業敢承認,因為剝削的行為從來都不是合法勾當。但是也有很多人默默承受著這樣的辛苦。

當然,也有很多行業是不需要這樣變態的加班的,也有很多人會選擇詩和遠方。社畜這個角色,不是不能選擇的。

對很多人來說,選擇仿佛成了當今社會的難題,很多東西好似無法兩全其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沒有人可以評判哪一種才是最好、最正確的。我只希望無論在怎樣的環境之下,大家都能看見黑暗中開出的那朵花。

人間還是很美好的,它值得我們去奮鬥。

- The End -

作者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Cognitive Psychology》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8UpGnIBfGB4SiUwyOV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