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從極度自卑變成死不要臉,建議你看看這篇文章

2019-10-10     第一心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你是否經常在和同事的聊天中插不上話;每當面臨問題需要自己解決的時候,就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從不參加各種類型的同學聚會,總覺得自己混得不好;出門前總會反覆確認自己的穿著,擔心別人的負面評價。其實,這些行為細節都是自卑的表現。

個體心理學代表人物阿德勒提出了「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這個重要概念,即部分個體在面臨從未經歷過的情境時,會認為自己絕對沒有能力去解決這個問題,這種對自我的不信任感、無助感,就是自卑情結。

生活中,這種自卑情結是普遍存在的,然而阿德勒相信,我們有能力去不斷超越自我,克服這種情結,最終實現自我完善。那麼具體來說,自卑情結是如何產生的呢?心理學家認為,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面。

(1)成長經歷

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在童年期間經歷的那些不愉快的事件會影響個體之後的性格。比如,在學校經常被同學欺負,或是由於成績不好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等,這些經歷都會在我們心中留下陰影,導致我們成年後變得不信任自己的能力。

(2)父母的教養方式

權威型父母往往對孩子有更高的控制欲,他們總是用命令的口吻與孩子說話。在這種教養氛圍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缺乏獨立性、自主性,凡事都由父母決斷,缺乏對自己人生的控制感,很容易養成懦弱、自卑的性格。

(3)自我認知

對於那些極度自卑的人來說,他們總是習慣性地否定自己,總是覺得自己比別人差。這種存有偏差的認知,導致他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逃避,從而變得越來越自卑,不願意迎難而上。

在人際方面,極度自卑的人總是喜歡逃避,習慣躲在自己的世界中。他們對自我缺乏認可,害怕他人的直視的目光,非常靦腆,恐懼社交,最終不得不獨來獨往。

還有一種狀況並不是那麼容易被察覺。這類人往往喜歡對比、妒忌他人、吹噓自我。因為自己沒有足夠的優秀,於是總是妒忌身邊那些優秀的人,只能看到別人的優點,看不到別人的缺點。

同時,他們又不願意將自己內心深處的自卑展現出來,而是通過「反向形成」的自我心理防禦機制,做出一副自高自傲的樣子,以此掩蓋內心深處的不安

事實上,這才是極度缺乏自信的表現,這種人內心是自卑的,生活也很壓抑。然而,當產生自卑的真正原因沒有得到解決時,問題會一直存在。這個階段,個體所採取的每一個自欺欺人的行動,都會導致其自卑感更加強烈。

強烈的「不勝任感」

從心理層面看,過度自卑不僅會引發自我的負面情緒體驗,還會讓我們產生強烈的不勝任感,不論是工作還是社會交往,我們都仿佛被一個無形的枷鎖束縛著,被恐懼和自我否定所包圍。

所以,有人說,與其整日自慚形穢,還不如死不要臉,很多時候,死不要臉的人活得更瀟洒、更自在。那麼,如何才能從這種極度自卑的狀態走出來,變成一個死不要臉的人呢?

結合臨床心理學相關研究以及大量的諮詢案例,這兩種方式,有助於性格層面的突破。比如,從自卑到自負。

  • 將自己置身於感到恐懼的情境中
  • 反覆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

心理學領域,「暴露療法」是治療社交恐懼方面非常有效的方法。目的是為了認識到自己所恐懼的不是真實存在,而是自我虛擬的、是一種假象。對於很多極度自卑的人來說,他們總是擔心自己表現得不好、擔心別人的負面評價,所以做事畏手畏腳、儘可能避免社交。

但是,「暴露療法」認為,當個體鼓起勇氣把自己置身於感到恐懼的情境中時,會發現並沒有自己想像中的那麼糟糕,從而達到改變認知、克服自卑與恐懼的效果。比如,在和幾個人談話時,想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看法,但又怕自己說錯話、不好意思發言,這個時候就要「逼」自己一把,鼓起勇氣說出想說的話,會發現他人的反應並沒有自己想像中的那麼糟糕。

還有一種辦法是反覆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自卑的人往往過於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看法,這種心態反而束縛到他們的言行,讓他們變得靦腆、怯懦。如果想讓自己變得厚臉皮一些,那麼在平常的時候,可以通過自我暗示來對自己進行自我鼓勵。

有些臉皮比較薄的人,對待某些事情的時候,雖然不是很害怕,但是多多少少會有一些膽怯,這樣給別人的感覺就是難成大事,所以,在平常的時候,我們可以默默地告訴自己「我很棒」,多給自己一些肯定的言語。長時間這樣進行自我暗示,告訴自己不要太在意別人怎麼想,鼓勵自己按照心中的意願表現、行動。時間久了你會發現,你正在向一個不要臉的人轉變。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社會心理學》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2GetG0BMH2_cNUgf2A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