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滕文公,邀請孟子來滕國,講授治國之道!

2020-09-26   滕州小伙

原標題:古代帝王滕文公,邀請孟子來滕國,講授治國之道!

西周時期的滕國,國土面積只有25平方公里。在當時,像滕國這樣的小國很難生存,但其卻在歷史上存活了700餘年,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那麼,袖珍滕國到底依靠什麼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的混戰局面中生存下來的呢?

公元前1046年,周滅商後,周朝的第一代統治者周武王姬發為了拓展疆域、鞏固周王朝的統治,開始實行」分封制「。所謂「分封制」就是封同姓子弟為諸侯,分賜給他們土地和居民,讓他們在自己的封地內建立諸侯國。

姬繡是周武王眾多兄弟中的一個,他也得到了一塊土地,不過,僅有25平方公里的面積。姬繡就在這一小片土地上建立了滕國,在他的治理下,滕國百姓過上了安居樂業、自給自足的生活。

可惜好景不長,到了春秋時期,周王室日益衰微,不斷發展壯大的諸侯國開始相互爭奪土地,重壓之下的滕國只得在強國的夾縫中苟延殘喘地生存著。公元前326年,危難受命的滕文公姬宏即位。為了使滕國富強起來,滕文公思來想去,唯有尋求大國保護這麼一條出路。可依附哪國呢?

一天,滕文公聽說儒學大師孟子正在離滕國不遠的地方講學,他眼前一亮,立即命使者前去禮聘孟子前來滕國講授治國之道。

滕文公問孟子:「滕國是個小國,夾在齊國和楚國的中間,是歸附齊國好呢,還是歸附楚國?」孟子告訴他:「其實哪國都不用依附,只要將護城河挖深,城牆築牢,與百姓共同守衛國家就是最好的方法。」

於是,滕文公聽從孟子建議,在國內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建學校、重農耕、施仁政、攬人才等。這些改革實施以後,滕國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經濟也有了大發展。

在此之後,滕文公又多次問政孟子,孟子提出讓他施行仁政,體察百姓的疾苦,做到憂則與民同憂,樂則與民同樂。滕文公也一一採納。不久,滕國名聲大振,成了遠近聞名的「善國」,滕文公也因此被稱為「賢君」,其他諸侯國的居民紛紛來滕國定居,從此滕國人丁興旺,民殷國富。

但到了戰國中期,諸侯國間的兼并戰爭更為激烈,小諸侯國相繼被吞併,夾在齊、楚、宋、魯各大諸侯國之間的滕國也未能倖免,遠近聞名的「善國」最終還是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如今,只留下部分滕國古城牆,作為曾經保護滕國百姓的屏障,在飽經歲月滄桑、見證了歷史變遷後,默默地向人們訴說著它所見證過的那些滕國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