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的是,作為我國航空工業重要里程碑之一的FC31鶻鷹戰鬥機,自它誕生伊始就飽受爭議。
由於其在早期測試的時候,鶻鷹所配備的俄羅斯所生產的RD93發動機,在使用的時候因為這個燃油燃燒的不充分,飛行的時候冒出了不少黑煙,這一度讓不少網友所詬病。
並且,比起殲20它的體型要更小,在指標上要遜色於現有的第五代戰鬥機,即便是有著信息化設備的加成,所能發揮的戰鬥力依舊是不如類似F22這樣的大傢伙。
也是由於這些缺陷,不少網友都覺得,咱們的這個鶻鷹飛機,就是一個專門用來出口的玩意,因為實在是找不到任何自用的理由。
不過有趣的是,在近期,關於鶻鷹飛機的消息又多了起來。
據國內相關媒體的報道稱,鶻鷹飛機的第三架原型機31003號機照片遭到曝光。而不同於以往所公開的信息,此次的鶻鷹飛機似乎是安裝了國產渦扇13中等推力發動機,並在塗裝上採用了更加貼近實戰的銀灰色塗裝。更重要的一點是,這次所使用的發動機,它不再冒黑煙了,比起原有的一號機二號機都有著極大的提升。
這一系列的動向啊,似乎是昭示著咱們的這個「中四」啊,要「轉正」了。而在現在這個時候,最適合它的,似乎就只有上艦這一條道路了。那麼,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這話,還真不能說的這麼死。
首先,大家必須要明白一個點,就是武器裝備的建設,是和一個國家的發展戰略、地緣環境,乃至於國際環境都有著極大的關係。
而我國作為一個傳統的陸權國家,長期以來圍繞的建設都是基於陸地方向,所奉行的也是「大陸軍」的建設方針。進入到千禧年之後,由於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捍衛海上交通線、保衛海外利益的需求也逐漸增強。
但不同於美國方面,我國並沒有遍布全球的軍事基地,所能獲得的後勤支撐十分有限。也是基於這一點,咱們的航母編隊,在未來所要面臨的威脅將會是全方面的。這就使得我國航母上所配備的艦載戰鬥機,並不能如同「超級大黃蜂」和F35那樣為了強大「攻擊性」而放棄制空的指標。
但如今的鶻鷹飛機,即便是到了3.0的階段,似乎也並未在設計上進行大幅改動,體量的上限依舊是和F35看齊,屬於一種中規中矩的隱身飛機。不過由於氣動外形比起F35要簡潔不少,鶻鷹在進入超音速段有著獨到的優勢,但比起殲20、F22這樣的機型,在截擊任務的執行上似乎是又要差上許多。
不過在另一方面,隨著尖端技術的不斷發展,最為航空工業結晶的戰鬥機,其難免也面臨著成本上漲的大難題,頗有一股子「戰術裝備戰略化」的意味。但這對於作為可消耗品的戰鬥機來說,確實十分的不現實,因為能讓戰術兵器發揮戰略作用的機會,實在是太少了。也是由於這一點,美國軍隊在近些年來開始重拾起可消耗性高強度兵器,他們將其定位「分布式殺傷」概念,旨在通過強化低成本兵器的作戰效能,從而實現整體戰鬥力的提升。
同樣的概念放到現在的中國海軍來說,似乎也是行得通的。
但是由於咱們海軍的大量現代化艦艇,在建設之初的時候,奉行的就是在噸位和自持力允許的情況下,儘可能提高技戰術水平,所以在艦載機上也可以貫徹這條路線。比如說在現有的鶻鷹基礎上進行特化,結合先進航發技術,使其具備一定的超音速巡航能力,達到艦隊防空的截擊任務門檻。由於它比起傳統的重型艦載戰鬥機有著更小的體型,在同樣搭載數量的前提下,可以留出更多的空間。
而在AI技術不斷進步的當下,將空戰AI和無人機進行結合,搭配上這樣一款強化版的鶻鷹飛機,所能發揮出來的作戰效能還是十分的可觀。
其實大家也不必對鶻鷹過於苛責,因為它從誕生之初就沒法和殲20這樣的大傢伙來比。上次的四代戰鬥機競標當中,殲20由於代表著未來被選中,捍衛共和國的天空,而此次的超級鶻鷹,同樣也貼合了未來戰場的發展趨勢,不過具體上艦是會是個什麼玩意,我們還得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