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經》是總結曾國藩人生心得和成功經驗的一部書。
「挺」,有挺直、挺拔之意,引申為一種堅忍不拔,剛健不屈、百折不撓的人生態度。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挺」就是在遇到任何困難的情況下,從不氣餒,從不抱怨,從不服輸,挺膺負責,敢於擔當。用曾國藩的話說就是「好漢打脫牙和血吞」。
《挺經》以「挺」的精神為宗旨,集中展示了曾國藩內聖外王、修齊治平的思想,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秘訣。在《挺經》中,曾國藩總結出諸多具體的修身方法。
一、內聖之法
在《內聖》卷中,曾國藩把前人修身的功夫總結為四個方面:「慎獨、主敬、求仁、思誠」。「慎獨」即「遏欲不忽隱微,循理不間須臾,內省不疚」。「主敬」即「外而整齊嚴肅,內而專靜純一,齋莊不懈」。「求仁」即「體則存心養性,用則民胞物與,大公無我」。「思誠」即「心則忠貞不貳,言則篤實不欺,至誠相感」。在四者當中,曾國藩尤其強調「慎獨」的重要性。他認為:當一人獨處時,心中就會產生各種念頭。如果產生的是邪念,那麼「生一念之妄,積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如果產生的是善念。「生一念之誠,積誠為慎,而自慊之功密」。因此,在一個念頭萌發之時,就應即刻反省,甄別分析,止惡揚善,莫要錯失時機。如果當善念產生,需要付諸實踐的時候,卻唯恐別人不知道,「趨焉而不決」,或者惡念產生時,心存僥倖,以為別人不知道,因此「去之而不力」,都屬於「情偽斯出」的欺騙。君子獨處要「慎之又慎」,是因為,善惡往往肇始於一念之間。「懼一善之不力,則冥冥者有墮行;一不善之不去,則涓涓者無已時。」千里之堤,常毀於蟻穴,禍患常積於忽微。「慎獨」就是要誠於中、不欺暗室、不動妄念,時刻約束和反省自己、防微杜漸。曾氏修身,不僅有深刻的認知理論,亦有完全可行的操作方法,例如「修身十三課」。其中一法就是寫日記,用楷書記錄下自己每日的「身過、心過、口過」,終生不間斷。通過這樣的看似不起眼的做法,使修身成為習慣。
二、勵志之法
立志是人生成功的根本。《勵志》卷中,曾氏認為君子首先立志高遠,要樹立「民胞物與之量,內聖外王之業」的宏大志向。這樣才能「不忝於父母之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君子悲天憫人,憂國憂民,對「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饑飽,世俗之榮辱得失,貴賤毀譽」無暇顧及。士人讀書治學的目的是「明德,親民,止至善」,不屑於「能文能詩,博雅自詡」。曾國藩認為,持志要有恆,無論進德修業,還是讀書做人,只要「進之以猛,持之以恆」,就會像種樹一樣,「日見其大而不覺」。在不知不覺中,收穫頗豐。
三、明強之法
《明強》篇中,曾國藩認為修身齊家必須以「明強」為本。「明」有兩重意思,高明和精明。高明是「人見其近,吾見其遠」。精明是「人見其粗,吾見其細」。高明是「登山所見遠也」,精明是「至微之物,以顯微鏡照之」。曾氏所謂「高明」就是高瞻遠矚;「精明」就是洞幽察微,並且他認為高明憑天分,精明全賴學問,好學好問就像買「顯微之鏡」,像「舂上熟之米」,可以去粗取精,見微知著。「強」就是剛強不屈。「懦弱無剛」是男兒的恥辱。「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曾國藩素來以「倔強」而出名,龍夢蓀在《曾文正公學案序》中評價說:「雖極人世艱苦之境,而不曾少易其心;雖遇千挫百折之阻,亦不足以奪其志」。曾國藩認為:擔當大事,全在「明強」二字。
四、堅忍之法
除了聰明剛毅,曾國藩還崇尚堅忍卓絕。所謂堅忍,就是面臨看似難以解決的巨大困難時擁有特殊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堅忍》卷中,他說:「以堅忍為第一要義」。遭受逆境、挫折,應以堅忍之法面對,「豎起骨頭,竭力撐持」。他曾經做一副對聯以自警自省:「養活一團春意思(樂觀心態),撐起兩根窮骨頭(堅強意志)」。這種挺住、頂住、扛住、不服軟、不服輸、與命運抗爭的堅忍精神,用清代鄭板橋的兩句詩形容,那就是:「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堅忍是一種意志力,更是一種心性的修養功夫。
五、剛柔之法
曾國藩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陰陽」思想,認為做人要「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剛非暴虐,是強矯、自強,柔非卑弱,是謙退。「趨事赴公,則當強矯,爭名逐利,則當謙退。」當一個人功成名就的時候,不能既想追求聲望,享受別人崇敬,又想「求田問舍,內圖厚實」,謀取私利,貪圖錢財。一旦名利雙收,兩個方面有「盈滿之象」,全無「謙退」之意,那麼災禍、兇險就會降臨。如何修成「剛柔之法」?曾國藩在《剛柔》卷中給出了「降龍伏虎」的方法,即「窒慾懲忿」,也就是「遏制慾望,警戒憤怒」,時刻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剛強」不是剛愎自用,戰勝別人,而是克制自己,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戰勝自己。
總之,曾國藩把儒家孟子所謂的「至剛」和孔子所謂的「貞固」結合起來形成了所謂的「倔強」、剛健進取的精神,是《挺經》修身之法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