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海上鋼琴師》時是初三,當時連刷朱塞佩·托納多雷「時空三部曲」,此中印象深刻的有《天堂電影院》的感人至深,有《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中瑪琳娜的驚鴻一瞥,可唯對《海上鋼琴師》印象有點寡淡。
當然不否認《海上鋼琴師》經典,作為豆瓣top15,評分9.2,曾榮獲過22項國際獎項的神作,《海上鋼琴師》無愧電影史上耀眼皇冠。但對當時的我而言,這種經典卻只有隔靴搔癢般嘆為觀止、卻少了情感共鳴上的意興盎然。
是的!我承認開始看不太懂《海上鋼琴師》!
我不理解1900,不理解他曾無限接近自由、接近愛情、接近遼闊世界,為何卻到船舷那刻選擇了放棄那些美妙,也不理解他最後為何以死亡為自己奏鳴曲划上句點。
如果非要用一個詞彙形容,能想到只有懦弱!
他可能就是個懦夫,縱然被上帝垂青、有天才之實,卻依然戰戰兢兢、選擇躲在苟且襁褓里,他始終沒踏出舒適圈半步、始終沒面對未知世界、面對未知恐懼。
於是與好友告別後,他又不顧眾人目光回到甲板。
可是到了大學,這種評價也在悄然改觀。
有次影視課上,老師又講起朱塞佩·托納多雷,其中就是拿《海上鋼琴師》作為示例,我並不懂老師為何會拿這部作品舉例,畢竟多數人看來,聊朱塞佩·托納多雷大有其他作品解讀。
如《天堂電影院》《西西里的美麗傳說》《最佳出價》等,可也就像老師解釋的那種,唯有《海上鋼琴師》是朱塞佩·托納多雷最神秘、最熱烈、最追求極端浪漫主義的作品。
所以縱然電影很難讓所有人得到共鳴,但你要相信這世界有很多人都將其視為寶石、對其傾心至極。
那節課上,是我第二次「被迫」看《海上鋼琴師》。
隨著閱歷增長、觀影量增多,賞析課上再次看完《海上鋼琴師》,我突然發現某個時刻我讀懂了1900,走進了他的精神花園裡。
在他的精神花園沿著那條幽冥小徑前行,你就會看到深處獨坐著的1900,他就坐在鋼琴前手指在揮舞跳躍,而那些音調時而悲愴、時而歡快,這也正是他內心的交響。
那時我相信我看到了1900內心、也開始理解了他的抉擇。而這份抉擇不僅是懦夫一詞就能解釋的。
要了解1900還要從電影里找尋答案。
1900是被遺棄的,他一出生就在大海上,好心的鍋爐工丹尼收養了他,可即便如此對1900而言,孤獨是生來相伴的。儘管成長中他沒被冷落,但他內心世界卻始終孤單,他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朋友,而養父丹尼離世更讓他唯一可寄託的愛也被扼殺了。
對整個世界1900都是恐懼的,幸運的是在成長中他又找到了另一份寄託,那就是音樂;當船長想要送他去孤兒院時,他坐在鋼琴前面盡情表演。那一刻他找到了自己一生追求。
況且對1900而言,他並非真正意義上隔絕於世,畢竟在那艘船上,從擁擠的三等艙,二等艙,到歌舞昇平的上等艙,處處顯露著鮮明的等級劃分,而船上不同的旅客、有著不同的故事過往,還會經常舉辦酒會推杯換盞、相互交談。
這艘維吉尼亞號本就是個縮小的現實世界。
所以1900沒有選擇下船、沒有選擇走進遼闊世界。
也正是因為他曾洞察過世界真正模樣,此中有厭煩、有恐懼、也有無助,所以最後他選擇了「懦弱」,選擇了將一生隔絕在甲板上。
況且1900很清楚下船對他意味著什麼,這就好像《肖申克的救贖》中的「老布」,在監獄時他負責獄中圖書館,那時他與小鳥為伴過的悠哉愜意,可當被釋放他卻怎麼也不願離開。因為服刑50年,老布對外面新世界已無法適應。
所以他厭惡改變、厭惡接受,而當他被迫接受時,最後他難以招架下只能在絕望中自殺。
如果下了維吉尼亞號1900很可能也是這種結局,他抗拒那種生活、抗拒那個世界,而他也沒辦法儘快適應那種生活方式,於是他選擇了逃避、選擇了留在他可掌控的甲板上。
即便這種方式有些「懦弱」,卻是他基於內心抉擇。
兩次的觀看,對電影的兩次不同觀感。
很顯然托納多雷這部作品裡,有太多值得探究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始終不浮於表面、難以用言語言明,只能通過觀眾與自身「疊代」才能走近。
如今距離二刷又過了幾年,這時《海上鋼琴師》4K修復首登內地大銀幕,我也自然不會放棄這個機會,放棄再一次走近1900,讀懂他一生的機會。
於是上映當天就連忙刷完,這是我刷的第三遍,也是我今年第一次在影院錐心刺骨的哭,因為這次刷完我又推翻了前兩次對《海上鋼琴師》的淺薄理解,這次我看到的不再是他的懦弱、逃避、與膽怯,而是他的悲愴、理想主義跟勇敢。
回顧劇情,在維吉尼亞號上縱然乘客會敬佩他的表演,會在他彈琴時翩翩起舞,但這並不代表所有人都理解他,他們所需要的不過是在枯燥時找個消遣,於是1900彈琴成為了他們最好的消遣工具。
可現實中這種工具很容易被取代,如電影中當駛入美國港口,自由女神像出現在大眾視野,所有人都開始將他當做空氣,他的鋼琴曲也成了擺設,這就是現實中的1900,天才總是與孤獨為伴。
開始「懦弱」是我對他貫穿的解讀,他懦弱的選擇了固守在維吉尼亞號、他懦弱的選擇了與維吉尼亞號共赴最後旅程,可是後來我開始理解他不是懦弱,只是在逃避那個不懂他的世界。
他知道自己進入新世界會怎麼樣,也許會聲名顯赫、也許會飽受質疑,但在那個被資本圈養、被利益浸泡的世界。
他終究會成為工具,他終究會身不由己。
所以只要他走下甲板,也註定了他將放棄自我,去謀取與大眾共鳴的改變,可事實上即使這種共鳴會迎來無盡讚美,他也不願意接受!從始至終他都是個理想主義者,縱然他也需要被認可、被了解,但他並不想以這種遺棄自我方式得到認可。
於是他選擇了另一條路,固守自己的理想、固守自己的執著,最後為音樂而生、為音樂而死!誰能敢說,這種固守不是一種勇敢?
很多人說他懦弱,其實是真的不懂他。
就像千千萬萬個觀眾,看到1900天才一面都希望他走進現實大放異彩,可實際我們善意可能會造就音樂家,卻也可能抹殺一個自由主義者。
而影片中1900唯一的朋友馬克斯,其實就是無數觀眾的縮影,他欽佩1900也希望他成就一番事業,但他卻根本不了解這位天才真正需要什麼、真正在意什麼?
也許直到最後他才懂了,所以最後他沒有逼迫1900下船,他選擇尊重了1900的選擇,因為那刻他知道這或許是1900最好宿命,1900也因此始終保持著那份理想主義者的純真、炙熱。
托納多雷的時空三部曲,又稱歸家三部曲,而《海上鋼琴師》中1900最終也不再流浪,他回家了與他內心世界融合在一起,而這對他而言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