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學裡有個「集聚效應」的概念,意思就是說或產業或經濟活動,在空間上都會產生集聚效果,然後朝著同一個核心點靠攏。
這種經濟學的概念體現在娛樂圈裡亦然,對於廣大網友跟流量明星,喜歡或不喜歡也是有集聚效應的,所以在某明星成為大眾焦點的同時,也會被千萬人唾棄。
當然其中唾棄理由也不盡然,有的可能因為觀點跟喜好,而有的則是天生叛逆,對大眾喜歡的東西強烈排斥,由此才會引發對明星的牴觸心理。
從鹿晗到吳亦凡到蔡徐坤,這種集聚效應也越發明顯,尤其是在三者同為流量明星,在作品上都沒有可圈可點的成就時,更容易讓社會引發排斥,然後令該明星成為全民公敵。
其實按理說鹿晗已經離開了集聚效應。
在前幾年歸國四子火爆螢屏時,憑藉天時地利以及楊天真女士的熱搜,鹿晗很快就坐擁了中國最早的流量蛋糕,當時流量明星概念方興未艾,大眾對瘋狂追星還停留在韓國藝人EXO、東方神起、SJM上面,在中國其實還未培養起偶像文化、流量雛形。
可是那年當帶有EXO光環的歸國四子回來,這個流量話題便瞬間被引爆了。
至於這個引爆的導火索,似乎還要歸功於鹿晗的經紀公司,當時鹿晗解約事件打的火熱,一時間關於鹿晗的熱搜瘋狂不止,在這種炮轟式的熱搜下,終於大眾記住了鹿晗。
所以說鹿晗的火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炒作跟跟風效應。
鹿晗經紀公司很聰明,懂得如何借勢。
在當時鹿晗一沒作品、二沒演技,但他卻利用大眾對韓國的反感,宣傳韓國經紀公司對中國藝人的壓榨,由此引發了大眾的關注,而那段時間不斷刷屏下,鹿晗分得了中國流量的第一塊蛋糕。
之後吳亦凡、黃子韜、張藝興再次將流量概念吵炒得火熱。
尤其在經濟公司為他們個人打造不同人設後,中國的年輕一族也迅速劃分了陣營,此後在中國流量經濟的熱潮被掀起。
但是鹿晗的火爆太過於取巧了,沒有演技沒有音樂作品,越多人盲目喜歡越容易受到反噬,尤其當時粉絲文化處於草莽階段,基本對偶像維護達到了偏執地步,當別人探討他演技時,粉絲會問你:「你知道他有多努力麼?」。
一時間這甚至成了一個梗,來諷刺某些粉絲的跟風無知。
確實對於偶像粉絲而言,他們並無辨別能力。
在顏值先行概念下,他們更將這種喜歡當做了一種趨同心,於是為了偶像的名譽他們經常跟網友們對罵,而這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鹿晗路人緣越來越壞。
畢竟作為明星,實力是你存在的根基。
當你完全依靠外表跟包裝成為焦點,並可以唾手可得世間榮譽和金錢,這本身就是與大眾文化相背理、與核心價值觀相牴觸的,而這更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公平、平等的社會法則。
自然而然,這種沒作品的流量明星會受到全民抵制。
從鹿晗、吳亦凡到蔡徐坤,他們被抵制的原因基本源於此,大多數人並非嫉妒你,只是因為你占據了太多資源跟地位,可事實上反饋給社會、大眾的卻少的可憐。
如鹿晗的專輯、蔡徐坤的專輯。
說白了這些都是他們鑲金的過程,在達到一定知名度後,他們妄圖通過金錢,集合了世界頂尖的音樂製作人,打造所謂的優質作品證明自己,可實際上就算是他們花費金錢填充,所創造出來的音樂也是沒有靈魂的。
簡單的從傳唱度就可以知道,出道多年的鹿晗,大紅兩年的蔡徐坤,我們談到他們的音樂根本沒有任何記憶,甚至蔡徐坤最出名的歌曲,只能算是被大眾玩壞的雞太美了。
這才是最尷尬的事情,當他們占據著大好資源,可實際上卻是德不配位的才疏學淺。在這方面也不是一句他很努力就能救得了的。
再者對於流量從歌手到演員的跨界。
當他們試圖用演技證明自己的時候,更顯露了自己的不成熟,在此之前鹿晗還懂得揚長避短,一直非科班出身的他知道表演是軟肋,所以在以往影視作品裡,或拍攝《重返二十歲》《我是證人》,鹿晗都很謹慎的選擇了在成熟框架里拍攝。
因為以上兩部作品均是改編,在原作上是有些保障的。
所以他出演這些作品降低了爛片風險,而體現在角色上,鹿晗本身跟角色契合度較高,也算是無功無過,及格的完成了任務。
可是隨著年齡越來越大,他開始嘗試不同風格。
這時候他的弊端則越來越明顯暴露了,尤其是《甜蜜暴擊》《上海堡壘》,都讓我們看到了鹿晗不成熟的一面,甚至讓人感到可怕的是,鹿晗現在已經三十而立可演技卻在倒退。
這不得不讓作為偶像的鹿晗心驚膽戰。
娛樂圈是無情的,偶像文化同樣無情。
流量明星的火爆多是始於顏值、忠於顏值,所以當你在才華上沒有上進,大浪淘沙下你終將被新一代的流量明星所頂替,從鹿晗、李易峰、吳亦凡、楊洋、蔡徐坤、肖戰,這些洋洋洒洒的名字下埋藏著無數的心酸,因為一代新人換舊人,如今我們回頭看四五年前的頂級流量,他們其實已經被新時代所淘汰了。
尤其是鹿晗的《上海堡壘》,成為擊垮他的最後稻草。
如今落實在影響力、代言、商業價值方面,鹿晗都是大幅度的銳減,而現在鹿晗確實正在離頂級流量的資格遠去,慢慢的泯然眾人矣。
而下一個,誰又敢能說不是蔡徐坤呢?
至少到目前為止,在成績上、作品上,蔡徐坤都沒有讓人驚喜的地方,甚至對於他們粉絲而言,所愛的也還是皮囊,而當他們真正去評價偶像歌曲,他們只能面露尷尬的誇讚。
因為事實上,她們也無法實現單曲循環。
所以我們就知道蔡徐坤專輯銷量千萬,其中的水分不言而喻,因為大部分都是粉絲始於顏值的堆積,卻不能當作如獲至寶的去聽、並被其才華征服。
而且時代越來越快,蔡徐坤的粉絲倒戈也為之不遠。
始於顏值卻不會忠於顏值,因為對粉絲而言,有舊愛就會有新歡,當一部電視劇、一個綜藝再次名聲大躁,另一個蔡徐坤出現,她們為滿足自我幻想又會倒向下一個蔡徐坤懷抱里。
這就是現實,資本無情,粉絲更無情。
而蔡徐坤離鹿晗也只有幾厘米的距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