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華」有人說,這是余華最好的一本書——《在細雨中呼喊》

2019-08-19   菠蘿愛嘮書

有一次,一位年輕女子用套話詢問我的童年和故鄉時,我竟會勃然大怒:

「你憑什麼要我接受已經逃離了的現實。」

關於《在細雨中呼喊》

余華在自序里寫道:「《在細雨中呼喊》是一本關於記憶的書,它的結構來自於時間的感受,確切地說是對已知時間的感受,也就是記憶中的時間。」

而孫光林,作為故事敘述的出發和回歸者,他擁有了更多的經歷,因此他的眼睛也記錄了更多的命運。

《在細雨中呼喊》是余華發表於1991年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作為余華的早期作品,文筆可能稍顯稚嫩。但是也許正是因為這種稚嫩,反而讓我有一種很親切的感覺。

讀余華的《在細雨中呼喊》,帶給我的是一種完全不同的閱讀體驗。它既不像《活著》那樣可悲,充滿令人絕望的「死亡悲劇」,也不像《兄弟》那樣荒誕,「精神狂熱」、「倫理顛覆」,而是在殘酷中夾雜著溫情,在無望中保持樂觀。

說起來很不好意思,最初我看到本書的書名《在細雨中呼喊》時,沒有猜到這是一部小說。僅僅來看書名的話,我根本猜不出余華到底想要在書中表達的什麼。

「在細雨中呼喊」,是為了「呼喊」什麼?是為了表達一種怎樣的情緒,是高興還是悲傷?是無奈還是迷茫?抑或是絕望?

在閱讀的時候,自己也一直在努力揣測書名《在細雨中呼喊》的寓意。

「再也沒有比孤獨的無依無靠的呼喊聲更讓人戰慄了,在雨中空曠的黑夜裡。」孫光林在一次次被拋棄,被嫌棄的命運里,在細雨中向著天空,呼喊。

在細雨中呼喊的是親情

書中的主人公名「我」,名叫孫光林,是孫家的第二個孩子。孫光林幼年被送給城裡一戶人家收養,五年後因養父自殺,養母離家出走,無處可去的孫光林再次回到「南門」。可五年早已摧毀一切,距離使孫光林與父親和兄弟形同陌路。

「我」在書中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有一次,哥哥用鐮刀劃破了「我」的腦袋後,祈求「我」不要說出去。我沒有答應。於是哥哥選擇在弟弟孫光明的臉上劃了一道,並威脅弟弟孫光明誣告一切都是「我」乾的。

父親將我綁在樹上,那一次毆打使我終身難忘。我在遭受毆打時,村裡的孩子興致勃勃地站在四周看著我,我的兩個兄弟神氣十足地在那裡維持秩序。

這次事情以後,我在語文作業簿的最後一頁上記下了大和小兩個標記。此後父親和哥哥對我的每一次毆打,我都記錄在案。

在這個家中,孫光林感受不到一絲絲來自親情的溫暖。養父母曾經給他帶過短暫的溫情,可是隨著養父自殺,養母離去,孫光林再次面臨被拋棄的命運。

在細雨中呼喊的是友情

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有時我也會因為寂寞而難以忍受空虛的折磨,但我寧願以這樣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自尊,也不願以恥辱為代價去換取那種表面的朋友。

《在細雨中呼喊》這部小說最大的亮點在於,它不是完完全全按照時間順序或空間順序來寫的。它是按照「記憶」來寫的

孫光林、蘇宇、魯魯、國慶,四個被親情遺棄的孩子。

我開始喜歡行走,這是蘇宇遺留給我的愛好,行走時思維的不斷延伸,總能讓我輕而易舉地抵達過去,和昔日的蘇宇相視而笑。

蘇宇是孫光林最好的一位朋友,他在很大程度上熨帖了孫光林青春期時迷茫孤獨的靈魂。蘇宇和孫光林在許多方面是相似的,在外面,他們都和自己的親身兄弟感情淡漠,他們都是家庭中的邊緣人物,他們同樣敏感,也同樣孤獨。

魯魯和孫光林是一對「忘年交」,他是當年南門那個羞答答的女孩子馮玉清的兒子。成為母親後的馮玉清,白天和黑夜做著性質完全不同的工作。

在一個夜晚,她被警察帶走了。就這樣,七歲的魯魯一個人將草蓆被在身後,提著和他人一樣大的旅行袋,向著母親被拘留的地方走去。

國慶是也是我的朋友,他一個過早擁有「自由」的小孩。父親再婚,理直氣壯地將國慶一人留在高高的樓房之中。

太過相似的命運,無形中使他們相遇。孤獨的他們只好抱團取暖,共同對抗這個毫無溫情的世界。

在細雨中呼喊的是人性

在這部書里,余華塑造了一個不同於以往文學作品中的農民形象,那就是孫光林的父親孫廣才。讀完孫廣才的一生,我無法相信還有這樣品行不堪之人,簡直令人生厭。

1作為父親,他不配

面對兒子孫光明的離世,他表現得無比興奮。因為兒子是救人而死的,是英雄,而自己,就是「英雄之父」。他幻想著政府會派人接見自己,他幻想著從縣城直達北京。抱著這樣的想像,他常搬著一把小凳子,坐在廣播下面。

這個時候,對於孫廣才來說,兒子不再是兒子,「孫光明」這個名字也只是一個符號,遠沒有 「金錢」、「權利」來得重要。

2作為兒子,他不孝

孫廣才喜歡在飯桌上訓斥自己的父親孫有元,不僅如此,他還專門讓自己的父親坐一把小椅子上,這樣他們在吃飯時,孫有元就吃只能看到桌上的碗,看不到碗中的菜。

孫廣才常坐在門檻上,像個上了年紀的女人那樣囉唆著不休,他唉聲嘆氣地自言自語:

「養人真不如養羊呵,羊毛可以賣錢,羊糞可以肥田,羊肉還可以吃。養著一個人那就倒霉透了。要毛沒毛,吃他的肉我又不敢,坐了大牢誰來救我。」

3作為丈夫,他不忠

我父親孫廣才就是在這個時候,像一個慈善家似的爬上了寡婦逐漸寂寞起來的木床。

孫廣才沒有去北京,而是爬上斜對門寡婦的被窩。他大模大樣地爬上寡婦的床、目中無人地出入寡婦的家門、理直氣壯地將自家東西送到寡婦的家中、大言不慚地對村裡的年輕人說:「趁你們年輕,還不趕緊多睡幾個女人,別的全是假的。」

當母親在菜地里澆糞時,她積壓在心中已久的憤怒終於爆發。

母親手中的糞勺揮向寡婦的方向,糞水隨風濺到了寡婦春風得意的身體上……兩個嗓音響亮的女人用不堪入耳的髒話互相攻擊,如同兩隻嗷嗷亂叫的鴨子。

那時孫廣才剛好從城裡回來,面對這樣的情景,他慌亂地走上了一條田埂,準備逃之夭夭。

村裡人叫住他,他卻說,「不行不行,一個是老婆,一個是姘頭,哪個我都得罪不起啊。」

冷漠、自私、愚昧、無知、虛榮,這些都是屬於孫廣才的標籤。這樣一個不配為人的人,連死亡都是不堪的。余華借孫廣才這一人物形象,呼喊在那個時代殘留的人性。

寫在最後

就像余華所說的那樣:「回首往事或者懷念故鄉,其實只是在現實里不知所措以後的故作鎮靜,即便有某種感情伴隨著出現,也不過是裝飾而已。」

和余華的其他作品相比,《在細雨中呼喊》似乎比較單薄,它沒有講述什麼可以載入史冊的事件,就連作品的主人公也是一位毫無存在感,有些許自卑的少年。

簡單的說,這部小說寫的就只是一個名叫孫光林的男孩的記憶,記錄那些在他孤獨的生命中出現的一些人和一些事。

記憶稍顯凌亂,可是故事卻引人入勝。其實,我不太想把《在細雨中呼喊》看作成一本小說,我覺得他更像是一本回憶錄。​

那個名叫孫光林的少年,在一個下著綿綿細雨的午後,將有關自己的祖輩,自己的父母,自己的朋友的故事向我娓娓道來。

孫光林,你好哇!

孫光林,明天見!

文章作者簡介:菠蘿愛嘮書,00後女大學生,喜歡分享自己的讀書感悟,致力於用文字溫暖人心。如果覺得文章有價值,歡迎大家點贊、收藏、轉發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