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熊市特徵 再跌就麻煩了
最近的盤子具備了初步熊市特徵,即「跌起來,也不知道什麼在領跌,反正絕大多數個股都在跌,跌幅在2-3.5%之間;上證50中50個股票,今日只有三個紅盤。」
而領漲板塊,比如說今日的證券和醫療,也不太真實。證券板塊中,大盤券商不漲而小券商漲,主要是因為國聯和國金的合併下的事件性刺激。醫療板塊,主要是受歐洲疫情再度抬頭刺激。從形態上看,醫療和疫苗中期形態已經走壞,靠消息刺激下的早盤快速脈衝也不靠譜。
初步熊市特徵,這現象又是怎麼來的?可以用個人的一個模型去解釋。
股市一輪火熱上漲後,創出巨額成交額。而後股市進入調整階段,調整中成交額會逐級萎縮。一直萎縮到巨額成交額的0.3倍之前,都不會出現初步熊市特徵。一直到基本達到0.3倍之際,行情出現初步熊市特徵。「行情中,任何調整級別的極限,不管是短期調整、還是殺跌式調整、或者漫長的中期震盪,高位巨量的0.3倍成交額(初步熊市特徵)是調整的極限。如此此時股市還在往下跌的話,那就演變為中度熊市特徵,屆時九頭牛就挽回不了經典熊市的深度推進。經典熊市的最終落腳點,是高位巨量的0.1倍。
本輪滬指的巨量在7月7月,8000億左右;0.3倍即2400億,9月16日那天已經出現。既然出現了,這就該是任何調整範疇的極限,如果此時不能止跌,再殺將下去,就麻煩了。
以上的模型,這幾十年的股市運行中,不僅僅基本符合,而是高度精確。比如:
1、2006-2007年滬指高峰成交額是2500億,後來熊了,一直到250億熊市才結束。
2、比如2015年滬指高峰是13000億,當2015年8月6日達到0.3倍後,不久後股災2.0來了,這便是徹底熊了。等待0.1倍高峰成交額即1300億左右,熊市結束。2016年上半年看到過幾次1300億,熊市結束。
3、2019年二季度一輪下跌,成交額縮小到高峰的0.3倍後,也為實質性下跌,如此未進入經典熊市。
我的感受是:如果看不到這個現象,股市管理藝術過於低劣,那真是一種悲哀。在股市運行中,如果想股市維持基本活躍,或者一種理想中慢牛的姿態,那可能是在成交額特大的時候,給市場降溫;更重要的是,當成交額縮小到0.3倍的時候,必須要支持二級市場。
好了,本文聽起來是很悲觀,看起來是總是在說熊市(個人只是在客觀的介紹一個模型,一個原理)。此時,我在想,既然滬市成交額已經出現高峰的0.3倍,不出巨大的意外的話,市場會在艱難中逐步回暖。
只是回暖的插曲比較多,每個交易時段和每一個交易都比較難熬,不過將來回頭看,也就2周的事。明日市場,一根陽線再次回包,是非常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