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蚶(xuè hān),又名泥蚶,海南人就稱它為血蚶,廣府人稱它為螄蚶,潮汕地區的人們則習慣單稱為「蚶」,其肉柱紫赤色,多血,味極鮮美,因其汁水如血色而得名。
家裡一般烹飪的手法就是燙血蚶。看似簡單,時間火候的控制幾乎就是那幾秒內 ,不能燙太過,不然蚶血就會流失,裡面的肉就會縮起來;燙不夠火候,就會肉不熟有腥味。
大概血蚶微微張起「嘴巴」,就是最好的狀態 。如果你過於輕易就將血蚶掰開,味道或許就沒那麼好了。(好吃的海鮮,操作總是麻煩一些些)
一掰開殼畫面血腥,血蚶的「血液」會慢慢的流出,吃到唇齒鮮紅還停不下來,不習慣它的人是怎麼樣都不肯開口。愛它的人愛得深切,一頓飯下來,滿手都是腥味,還樂此不彼。
血蛤不是一種太大眾食物,不識血蛤的人看到血淋淋畫面,總是下意識的貼上「可怕、噁心」等標籤,甚至有些人覺得生吃血蛤都是變態 。
而我就是那個對血蚶愛到狂熱的人,掰殼掰到指甲微痛,都毫無不在意。而且我認為吃蚶不僅是吃蚶肉,那一口血水也是關鍵。若是能拋開狹隘的飲食觀放膽一嘗,就會發現天外還有一片天。
血蚶 ,也稱花蚶、泥蚶。在中國的地理版圖上分布廣泛,北到遼寧南至廣東沿海都盛產這種貝類。撥開殼可以看見血一樣的分泌液,一旦愛上就欲罷不能的口感,大概血蛤天生流著叛逆的「血液」吧。
血蚶喜歡生活在軟泥灘涂上, 以殼後緣在灘涂表面形成水孔與外界相通。以硅藻類和有機碎屑為食,生殖季節一般在7~9月間。
剛撈出來的血蚶全身都是泥,所以清洗血蛤這一步可是非常關鍵,吃的時候,干不幹凈,就看你洗的時候下多少功夫啦。
洗凈之後的血蚶,長得也是挺可愛的。外形象扇貝,表面有條紋,像古代建築屋頂上那一片片可愛的小屋瓦。
和血蚶長得相似的,有一種毛蚶,因為全是毛?也沒有啦,不過一黑一白:血蚶的殼是雪白的,毛蚶則是黑色的。但由於1988年毛蚶被HAV污染,導致不少地方A肝流行,所以毛蚶漸漸從餐桌上隱退了,其實現在的毛蚶還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血蚶可以用多種烹飪方式呈現,比如涼拌、生鹵、白灼、炒、蒸、做湯羹等等。只要保證焯時不生不老即可。
生腌血蚶,腌制時間控制在20小時以內,腌料掩蓋濃腥。吃起來鮮而不腥,爽而清甜。
有些地方吃血蚶的蘸料也有講究,用得最多的是芥末和薑末拌醋,醋里,則要有少許醬油。上桌之時,一個大盆,放著剝開的血蚶,左右各有一個小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