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爍吼孩子上熱搜:這樣的父母才是真正的童年陰影

2019-12-26     書單



恐怖的「嚴父」


今天,書單君來聊一件最近讓我感到不吐不快的事。


前陣子,《爸爸去哪兒》第六季由於「限娃令」,在芒果tv海外版悄悄上線。


原本,播放方式「低調」,節目就不太容易進入大眾視野了。沒想到,它卻因為嘉賓楊爍(《歡樂頌》里的包總扮演者)花式罵孩子而上了熱搜。


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楊爍,對兒子楊雨辰可以說是相當嚴厲


剛到拍攝地,楊爍就展示出嚴父風采。由於孩子雨鞋不合腳,走路有點內八,楊爍就要求孩子重走一遍。


孩子聽話地走回去後,楊爍還是不滿意,脖子上冒出青筋,要求孩子加速:「所有人都在等你啊!」



楊爍吼孩子上熱搜:這樣的父母才是真正的童年陰影


如果有人說上面是為了規範孩子走姿,只是教育略微嚴厲,那楊爍後面的操作,實在讓人看不懂了。


當兒子想選5號房,自己想選1號房時,楊爍問孩子:「我覺得1號好,你確定要5號嗎?你為什麼要選5號?」


聽到兒子甜甜地回答,5號是自己的幸運數字時,楊爍立馬潑了盆冷水:「5號不是我的幸運數字啊。」


尤其在發現5號房位於營地最遠處後,楊爍的表現,更是讓不少網友感慨,完全喚醒了自己的童年噩夢。


趕路途中,他挖苦兒子:「5號不是你的幸運數字嗎?你要選5號,棒棒的。」


在看到7歲的孩子,在高原上吃力爬坡,說不出話大口喘氣時,楊爍非但沒安慰,反而恐嚇兒子:「你能不能快點?不能我讓你跑到村口再回來。」


楊爍吼孩子上熱搜:這樣的父母才是真正的童年陰影


比起教育孩子懂規矩,楊爍的做法,更像是要求絕對的服從,一旦不滿意,就對孩子嘲諷體罰。也難怪不少網友越看到後面,越對楊爍的教育感到寒心。


更讓人滿臉問號的,是楊爍那難以捉摸的脾氣。


孩子喘著粗氣上了天台,楊爍問「風景美不美,值不值得」,孩子懂事地回答「值得」,結果楊爍卻懟了一句:「那以後你再跑更遠,更值得。」


看到情緒明顯低落的孩子,楊爍還不放棄攻擊,追問楊雨辰:「那下次你選幾號?」


當孩子試圖討好父親,帶著哭腔回答「1號」後,楊爍的回答卻讓人無語:「下次1號在最遠!」


楊爍吼孩子上熱搜:這樣的父母才是真正的童年陰影


說實話,書單君能理解楊爍在兒子年幼時,希望樹立規矩的想法,可持續的否定以及非常具有攻擊性的溝通方式,別說跟一個7歲的孩子,就算成年人聽了,都不知道該如何回應。


很多人留言,「想起了自己的父母」「這才是真正的童年陰影。」



甚至還有網友專門給楊爍這樣的爹媽造了個新概念——PUA式父母。


原本用來形容男女關係里,情感控制、人格貶低行徑的詞,被套用到父母與孩子之間,卻絲毫沒有違和感。


更可怕的是,男女關係尚可分手結束,父母與子女的羈絆,卻是無法解開的死結。遇上這樣的父母,好像就只有忍受和原諒這兩條路可走。


而小時候被這樣對待過的人,帶著痛苦成為家長後,往往又會重蹈覆轍,把同樣的痛苦帶給自己的孩子。


錯誤的教育像一個詛咒,給父母子女雙方都帶來痛苦。


那麼,為什麼有些父母說話做事這麼像PUA?


楊爍究竟做錯了什麼


資深心理諮詢師黃玉玲的《你的善良,也許只是軟弱》一書里,提出了一個概念——「神仙自戀型父母」。



他們的邏輯是「我想要什麼,立即就會得到什麼」,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感覺自己很「全能」。


這就像高鐵上霸座的成年人,也是很典型的神仙自戀式案例,他把社會和他人當作了自己的母親,活在「只要我一動念頭,你就要滿足我」的幻想里。


可是這種想法,本質是對他人權利和自尊的搶奪,是對他人的一種攻擊,也打破了社會基本的規則和秩序。



楊爍就是非常典型的神仙自戀式父母。哪怕只是普普通通的小事,只要讓他感到挫敗,就能激起誇張的憤怒。


除了心態本身,楊爍的教育方式其實很粗暴:孩子不聽話就吼,再不聽話就體罰、冷戰。這本身也是一種極其偷懶的做法。



教育的本質,是建立在規矩之上,和孩子實現心貼心的交流,也就是說,只要不觸犯規則底線,應該允許孩子做自己。


可是,不少家長很容易把親子關係用「威權-臣服」的視角來看待,加上工作壓力大,便把與孩子建立連結、感同身受這件事視為麻煩,一切都以自我為中心,還美其名曰,是鍛鍊孩子抗壓能力。


當遇到孩子控訴,他們最常見的說辭往往是:「我從小接受的就是這種教育,現在不也挺好嗎。」


其實,真正的挫折教育,目的是為了幫助孩子「脫敏」。


因為人的心理發展是一個過程,為了避免孩子長大後遇到挫折走極端,聰明的家長往往會讓他們提前做些適應。


比如,開玩笑時略帶嘲弄,甚至急了吼孩子兩句,但這些都建立在合理的範圍內,如果事後孩子委屈了,一定要對他講道理,解釋自己這樣做的理由。這和貶低、挖苦孩子,過分打壓孩子自尊的做法,完全是兩回事。



在書單君看來,像楊爍這種神仙自戀式父母,通常會教育出兩類孩子——一類內心叛逆、一有機會就會選擇逃離父母,「吵不過你,我走還不行嗎?」


另一類孩子則會過於溫順,他們靠壓抑天性,滿足父母期望,長大了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像楊爍的兒子楊雨辰,就是非常典型的極度溫順代表,真人秀上被父親怎麼責罵,都不吭聲。


跟小朋友一起撿垃圾,別的孩子累得都干不動了,楊雨辰還咬牙幹活,聽到村長簡單的一句表揚,他的眼圈瞬間就紅了。


在村長各種暗示下,楊爍非常勉強地擠出一句誇獎:「兒子你真棒。」誰知,對這小小的肯定,楊雨辰的反應非常誇張,他嚎啕大哭地撲進楊爍懷裡大喊:「我要爸爸。」


可見,長期的打壓否定,給7歲孩子造成了多大心理影響。




為什麼愛里充滿了憤怒


節目裡的楊爍,讓我想起朋友小林的故事。


小林是家中獨子,媽媽作為家庭主婦,生活的關注點自然都在他身上。但小林並沒有感受到幸福,在他的童年記憶中,媽媽是個控制欲很強的急性子,好像永遠活在憤怒里。


比如,媽媽總是嫌他走路走得太慢,腳後跟還拖在地上,感覺沒精打采。


有一次,他剛洗完澡,穿了一雙新買的塑料拖鞋。鞋有點大,走路時硬邦邦的後跟會在地板上敲出響聲。坐在沙發上的媽媽起身就是一腳,把他踹倒在地。


他回過頭,看到的是媽媽憤怒的眼神。他說,媽媽可能也意識到自己下手太重了,但為了掩飾這種內疚,她用更大的嗓門吼了他一頓。


他一直都覺得,媽媽的愛里好像充滿了恨。



《你的善良,也許只是軟弱》里寫道,有一種憤怒,是因為覺得世界不在我的控制之中。這種攻擊性會轉化成恨,帶有強大的殺傷力。在親子關係里,同樣是如此。


有些父母的憤怒,是因為孩子沒有完全受到他的控制。「我跟你說了多少遍了,你怎麼就是不按我說的來」,是他們最喜歡說的一句話。


這種憤怒積壓久了,往往會因為一點無關緊要的小事而爆發。


另一個朋友阿榮說,她小時候總是被打,原因有時很匪夷所思。


她說:「有一次我因為飯前吃了點零食,午飯實在吃不完,就跟媽媽商量,能不能留著晚上再吃。媽媽突然發火,說我就是想跟她對著干。她罵了我以後,扔給我一個破碗,讓我滾出去討飯,體驗一下吃不飽飯的滋味。


「那天,我拿著那個破碗,在門外哭了整整一下午,無論怎麼道歉,媽媽都不肯開門,有人上下樓的時候,我感到非常羞恥,就把碗裹在衣服里,蹲在牆角,希望那個人快點離開。」



回憶起這件事的時候,阿榮說:「我現在想起來都覺得不可思議,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書單君認為,在親子關係里,也同樣可以說:父母所有的憤怒,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痛苦。


痛苦自己不能把孩子變成自己理想中的樣子,痛苦孩子沒能被他控制。



有些人,在父母錯誤的教育中長大,雖然他們意識到了那是錯誤的,卻還是無可奈何地變成了父母的樣子。


那是因為,他們只見過、接觸過那樣的教育,不知道什麼是更好的教育。當他們為人父母時,只能從自己錯誤的經驗里尋找方法,這樣找到的,只能是同樣錯誤的答案。


那麼好的教育到底是什麼樣的?


美國教育學家簡·尼爾森提出過一個教育理念,「正面管教」。



她說,「管教」(discipline)來源於拉丁文discipulus或disciplini,意思是「真理和原則的追隨者」,或「受尊敬的領導人」。孩子們和學生們要成為真理和原則的追隨者,他們的動力必須來自於內在的自我控制,也就是說,他們必須學會自律。但是,不論懲罰還是獎賞,都是來自於外在的控制。


當大人用過度控制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時,就是他們在為孩子的行為負責,而沒有讓孩子們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所以,她倡導以尊重與合作為基礎,父母通過營造和善而堅定的溝通氛圍,培養孩子的自信、自律、合作、責任感。她給家長們提過一個忠告:


決定你自己要做什麼,而不是讓孩子做什麼。大人們最大的錯誤之一就是向孩子提要求,而不是給孩子提供選擇。


父母總是說了太多的「你應該做什麼,你應該怎麼做」,提出一些沒有意義,甚至相互矛盾的要求。


而真正好的父母,是言出必行的、尊重的、和善而堅定的。把握好愛和操控的邊界,才能避免成為楊爍那樣無理取鬧的父母。


如果聽了這些道理,依然感覺不知道怎麼做才好,書單君認為,有一件最基礎,卻是最重要的事情至少可以做到。


那就是:把孩子,真正當作一個人,而不是你的附屬品來看待。


就像紀伯倫在詩里寫的那樣: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作者 | 輕濁 Melon 編輯 | 黑羊

圖源 | 《爸爸去哪兒》第六季、部分來源於網絡

------------------------------------------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書單(ID:BookSelection)

號主書單君在《南方周末》做了6年記者後,辭職開公號推薦好書。

關注後公眾號【書單】在對話框回復「今日頭條」,可以查看開號四年以來一本一本挑選的年輕人必讀100本好書。

現在關注就有機會免費獲得書單君為大家挑選的【實體書】一本

每天早上十點,用7分鐘為你拆解一本好書。

書單不只是和你分享什麼書好,還會告訴你這書和你的生活工作有什麼關聯,能幫我們解決什麼現實問題:心理成長、職場發展、兩性關係、理財投資等等。

上下班路上,讀讀好書,讓你每天比同齡人多進步一點點(已經有400萬年輕人關注了書單,你不加入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wXcRG8BMH2_cNUgYQ7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