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避」結,這樣解——益陽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報道之三

2019-07-22   沅江發布

益陽市謝林港鎮青山村青山安置基地。鍾浩 攝

面對「垃圾圍城」,填埋非長久之策,垃圾焚燒綠色環保處理是大勢所趨、治本之舉。

然而,誰願意讓垃圾焚燒發電廠建在自家門前呢?

位於益陽市高新區謝林港鎮青山村的益陽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自選址、征地、建設直至運營,整個過程平穩順利,這在全國並不多見。

益陽是如何化解「鄰避效應」,解開群眾心結的?2018年6月8日,在該廠連續安全穩定運行兩年之際,記者前往當地探訪。

1

眼見為實,讓群眾消除「健康隱憂」

青山村,青山綠水,風景宜人。

鑒於交通、地形、電網等條件,2013年益陽市將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選址於此。

2013年10月18日,益陽市相關部門組織青山村幹部和村民18人,前往湖北黃石、武漢實地考察垃圾焚燒發電廠。「到了湖北才知道要在村裡建垃圾焚燒發電廠,如果提前得知,我們可能不會去!」村民盛瑞陽向記者回顧當時情況,既然去了,就要看個究竟。垃圾存哪?怎麼燒?污水怎麼處理?這些問題大家問得很仔細。

村黨支部書記盛建兵還特地留了個「心眼」:他看到一位工人正在拿著水管澆花,便打聽起電廠污水處理後的水質情況。其實,澆花的水就是廢水循環回收的,這位工人還拿起水管直接喝了起來,向他證明水質有多好。這讓他懸著的心落下了一大截。

「垃圾焚燒發電廠要建,但一定要徵得群眾的理解支持。」益陽市住建局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辦主任趙建軍告訴記者,電廠從開始就沒有迴避矛盾,選址意向起初沒有完全公開,是一種「策略考慮」,為了便於做村民思想工作,避免出現僵局。

有沒有污染,眼見為實。2013年12月26日,第二批26名村民赴江蘇蘇州考察。蘇州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分3期建設,日處理生活垃圾3500噸,是光大國際有限公司最早建設運營的垃圾焚燒發電廠,也是光大國際有限公司已運營的最大的垃圾焚燒發電廠,工藝先進,廠容廠貌乾淨整潔,各項排放指標全部達到國家標準。

通過實地考察,村民觀念開始轉變,「這裡規模這麼大都沒問題,如果建在我們村的垃圾焚燒發電廠真能像參觀的這樣,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同意呢?」

回家後,參與考察的村民自覺地在村裡講起所見所聞;同時,益陽市環保、住建等部門的垃圾焚燒發電科普宣傳等也同步展開。

一系列舉措解開了群眾的「心結」。2014年底,95%以上的村民在沒有拿到拆遷補償的情況下開始交地,比預期時間提早3個月。

2

建設運行,不折不扣履行承諾

2018年6月8日下午,一場廠地協調會在益陽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會議室舉行。作為益陽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運營方,光大環保能源益陽有限公司正在向村民反饋鼓風機噪音的整改情況。

「電廠與村裡建立了村企聯繫制度,每個季度都邀請村民代表到公司開會,聽取意見、釋疑解惑。」光大環保能源益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田祖玉介紹,電廠自2015年1月開建至今,無阻工、無上訪、無投訴。

電廠建設期間,經常組織村民觀看施工現場。垃圾倉建設期間,村民代表來現場觀看。「垃圾滲濾液管道走地下,萬一穿孔誰知道?在地下泄漏是看不到的,這樣會污染地下水和土壤。」面對村民的擔心,廠方尊重民意,增加建設成本,將滲濾液管道改走空中。

「要想項目長期順利運行,必須始終不折不扣地履行對群眾的承諾:不外排、不冒煙、無異臭、充分燃燒。」田祖玉介紹,對煙氣排放,電廠主動提高至全球最高標準——歐盟2010標準,並將垃圾焚燒處理排放等數據上傳環保、住建等主管部門,通過光大國際網站向全社會公開,廣泛接受監督。

記者在廠區大門口看到,LED顯示屏將電廠運行數據實時公布。顆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煙氣二噁英等數據是否達標,一目了然。

值得一提的是,廠區就像個大花園,主廠房與辦公樓一體化設計,員工宿舍食堂就在廠內,整個廠區的建築風格與周邊村容村貌融為一體。

3

不欠民生帳,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在廠區以西約1公里處,一個占地面積約40畝的安置小區拔地而起。

20餘幢江南古典風格民居主體工程已完工,小區道路硬化、綠化等掃尾工作井然有序。「今年8月開始,54戶拆遷村民將喬遷新居。」謝林港鎮人大主席臧賽巍指著不遠處的國道告訴記者,這裡交通方便,村民願意將新房安置於此。

2014年12月,當地按照益陽市征地補償標準,對電廠邊線300米防護距離內拆遷的54戶農戶,給予征地補償並進行住房集中安置。

拆遷戶盛建文對新房滿懷期待,他告訴記者:「我們一家3口,分了一套占地面積80平方米樓房,3層240平方米,每平方米600元,遠低於建造成本價,一交房馬上裝修。」

「生態帳不能欠,百姓民生帳同樣不能欠。」益陽市住建局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辦主任趙建軍說,當地村民的「發展隱憂」要化解,得讓群眾有充分的獲得感。

青山村村民盛瑞陽在電廠飛灰車間工作,盛建文在水處理車間工作,月工資3000元至5000元不等。目前,電廠為當地村民提供了30多個就業崗位,占員工總數30%以上。

作為省內垃圾焚燒發電的行業標杆,益陽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正變身「景區」。作為環境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該廠2017年就接待了7000餘人次參觀學習。

「垃圾焚燒發電廠好!」盛瑞陽感嘆,過去覺得這個牌子不好聽,如今隨著電廠打造工業旅遊項目、循環經濟示範中心,青山村基礎設施建設隨之日益完善,美好幸福鄉村指日可待。

何為「鄰避效應」

「鄰避」來自英文「Not In My Back Yard」,原意是「別建在我後院」,縮寫「NIMBY」讀音接近「鄰避」,被音、意兼而有之地翻譯出來。「鄰避效應」指居民因擔心建設項目(如垃圾場、核電廠、殯儀館等設施)對身體健康、環境質量和資產價值等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從而產生嫌惡情緒,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後院」的心理,並採取強烈和堅決的、有時高度情緒化的集體反對甚至抗爭行為。近年來,一些地方和民眾對垃圾填埋、垃圾焚燒發電等項目極為敏感,由「鄰避效應」引發的群體事件時有發生。隨著技術日益進步成熟,特別是政府與企業全面公開相關信息,讓公眾全程參與政策制定、項目建設等各個環節,「鄰避效應」開始逐漸化解。

來 源| 華聲在線

·END·

沅 江 發 布

沅江市委市政府唯一官方微信

微信號:zgyj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