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的軍事工業實力直到今天也能夠在世界上排進前20,1991年蘇聯解體之時,給烏克蘭留下了極為雄厚的軍事工業遺產,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有位於基輔的安東諾夫設計局,哈爾科夫航空製造廠,位於南部城市尼古拉耶夫的黑海造船廠、61公社社員造船廠,位於第聶伯彼得羅夫斯克的"南方"設計局(著名的R-36M洲際彈道飛彈正是從南方設計局手裡誕生的,這款飛彈是冷戰時期最強的洲際飛彈沒有之一)以及位於扎波羅熱的馬達西奇公司(動力沙皇)等等,不過以克拉夫丘克為首的一票烏克蘭官僚並不想繼續憑藉著自己龐大的軍事力量保持強國地位,而是一心西化,結果後來西化沒成功,一身武功全白廢了。
(烏克蘭2013年親歐示威)
2014年俄羅斯武力入侵克里米亞之時,部署在克里米亞半島上的烏克蘭軍隊毫無抵抗能力,烏克蘭海軍絕大部分主力艦艇被奪走,只有一艘1135.1型護衛艦逃回了敖德薩,成為如今烏克蘭海軍的旗艦。克里米亞半島上的烏克蘭陸軍有超過三分之二就地改旗易幟加入俄軍,至於空軍情況就更慘了,大量戰機被俄軍直接繳獲。
(烏克蘭蘇-27)
2014年頓巴斯戰爭爆發之前,烏克蘭空軍的戰機總規模在400架左右,結果到了2015年,烏克蘭空軍就只剩下222架戰機了,一年損失達到178架!之所以會造成如此慘重的損失,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第一是俄羅斯軍隊的繳獲,第二是東烏克蘭叛軍武裝的打擊,第三是烏克蘭空軍原本就存在大量機況十分惡劣的戰機,在戰爭沒有爆發的時候還能充門面,一旦真正等到上前線的時候就原形畢露了。烏克蘭空軍最窘迫的時候是什麼樣呢?連飛行表演隊的米格-29都被迫上前線了。
(烏克蘭米格-29)
烏克蘭空軍惡劣的狀況,甚至讓俄國人都嫌棄,一些烏克蘭戰機在克里米亞被俄羅斯繳獲之後,由於根本無法起飛而且修復成本太高,於是把這些裝備又還給了烏克蘭空軍,其中包括一些水上飛機和一些戰鬥機。在頓巴斯戰爭中,烏克蘭空軍至少損失了兩架米格-29戰鬥機、一架蘇-24戰鬥轟炸機、六架蘇-25攻擊機、一架伊爾-76戰略運輸機(被東烏克蘭叛軍用單兵可攜式防空飛彈擊落)以及一些其它輔助性飛機,再加上因為維護保養不當而報廢的,其空軍實力遭遇了毀滅性打擊。
(烏克蘭蘇-25UB)
截止到目前,烏克蘭空軍還剩下21架米格-29、12架蘇-24、13架蘇-25以及33架蘇-27戰鬥機,5架伊爾-76MD戰略運輸機和24架安-26運輸機(最大的安-225戰略運輸機並不屬於烏克蘭空軍,而是用來接一些運輸的工作賺錢,日前這架戰略運輸機還跑到了天津來帶著81.3噸的醫療物資飛回了華沙),幾乎沒了什麼戰鬥力,相比於俄羅斯南部軍區以及黑海艦隊海軍航空兵的航空力量簡直不值一提,好在俄羅斯並沒有在頓巴斯戰爭中大量投入固定翼戰機,不然烏克蘭空軍將毫無還手之力。
(頓巴斯戰爭中被擊毀的烏軍坦克)
烏克蘭空軍在1991年之後的發展歷程,也是這個國家"自廢武功"歷程的集中表現,在頓巴斯戰爭中徹底暴露實力的不僅僅是烏空軍,除此之外,烏克蘭陸軍乃至整個軍事工業體系的拉胯程度都可見一斑,著名的哈爾科夫坦克製造廠如今的生產效率是蘇聯時期的1/600,曾經生產了蘇聯7艘航空母艦的黑海造船廠,如今已經破產。以波羅申科為首的官僚集團在挖空了烏克蘭之後,把這個爛攤子甩給了澤林斯基,澤林斯基雖然採取了一些積極的措施,但畢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