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古鎮里走一走
遠離生活的煩躁和喧囂
只管漫步在舊時光里
而那些沉澱了千年的古鎮
更是藏了不少舊時的故事
時間越久,魅力也越大
新梅互聯 攝
一天時間對了解大多數的小鎮或許可以
對鬆口卻遠遠不夠
鬆口是嶺南四大古鎮之一
客家先民南遷的始居地,昔日粵東商貿重鎮
有著「自古不認州」的盛名
曾是廣東內河港第二大港口
是明末以後客家人出南洋的第一站
也是孫中山發動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之一
新梅互聯 攝
這座「活著」的古城
不僅聯繫著那華僑漂洋過海的故鄉
古今中外文明的交融
經歷風雨後的市井煙火生活
都值得我們探訪與感悟
鬆口 ,一座千年古鎮
它的歷史和文化從來不在博物館內
而在尋常生活的呼吸之中
新梅互聯 攝
從中國移民紀念廣場出發
眼前的紀念碑
是對梅州作為客家人
移居海外原鄉的紀念和印證
更是海外華人尋根溯源的象徵
將世界各地客家人的心
更緊密地聚集在一起
新梅互聯 攝
來到梅縣鬆口古街
兩邊中西合璧的騎樓林立
儘管牆體斑駁
依然無法掩蓋當年的繁華和氣派
新梅互聯 攝
騎樓樓面上雕刻
充滿南洋風情的灰塑幾何圖案
仍然清晰可見
訴說著這個古鎮與海外千絲萬縷的聯繫
新梅互聯 攝
鬆口鎮的鬆口港
曾是廣東內河第二大港
以前水上交通十分發達
商貿物流活躍
明末清初期間,江西、福建以及
廣東梅州地區的客家人出南洋
都要到這裡來搭乘電輪至汕頭
然後轉乘大輪船到南洋國家
新梅互聯 攝
火船碼頭
就是當年客家人登船出南洋的地方
在鬆口的鼎盛時期
每天多達300多條來往船隻停泊於此
來源:網絡
而身後的松江大酒店
為上世紀初梅縣地區最大的旅店
也是當年眾多華僑曾落腳的地方
歷經近百年風雨
鬆口大酒店依然屹立挺拔
它不但見證了古鎮街區的興衰
同時也見證了客家地區
廣大華僑離鄉背井、遠涉重洋的悲歡離合
新梅互聯 攝
沿著老街走到盡頭,我們來到梅東橋
梅東橋是梅縣區20世紀80年代以前
梅江的三座大橋之一
它像一條長虹把鬆口地區南北聯接起來
站在梅東橋橋面橋欄上
可飽覽鬆口鎮沿河店鋪和沿江兩岸風光
新梅互聯 攝
在梅江與松江交匯處默默佇立的元魁塔
在歲月風雨中走過380多年
元魁塔除成為鬆口的標誌外
也是背井離鄉創業客家人的望鄉塔
來源:網絡
當年遠離家鄉的人兒乘船經過鬆口
當元魁塔漸漸消隱在青山之後的時候
燃起的是思念親人的遊子鄉愁
當從汕頭 、三河 、蓬辣灘逆流而上
透過莽莽竹林的梢尾
瞥見那塔尖的那一刻
番客燃起的是奮鬥成功
衣錦還鄉與家人重逢的憧憬
新梅互聯 攝
時過境遷,當年的美味至今還保留著
企爐餅的味道,很清甜
企爐餅的口味,外形
製作方法大致與北方大餅相似
因為他是客家的祖先南遷時帶來的手藝
由於其便於攜帶、保存
企爐餅在上個世紀
客家祖先們下南洋時必帶的食品之一
新梅互聯 攝
「魚散粉」是梅縣區鬆口鎮的
特色美食聞名遐邇
「魚散粉」因烹飪需要加入
鯪魚、酒糟
風味獨特,深得食客的喜愛
鬆口的「魚散粉」將鯪魚
酒糟兩種極少搭配的食材
碰撞在一起
大膽的嘗試和創新
造就了經久不衰的古鎮美食
新梅互聯 攝
「羊雌湯」是鬆口家家戶戶的家常菜
將羊肉、羊肚切成小塊後
將酒糟、薑絲、酸醋、鹽味等
食材加入開水中煮熟後即可食用
來源:網絡
油炸食品是大家比較喜愛的一種食物
炸肉丸是一道美食
既好吃又營養,經過反覆的油炸
外酥里嫩,肉香四溢
來源:網絡
客家人認為冬天是進補身體的
最佳時節
幾乎每家每戶都購買羊肉
配上中藥生薑和娘酒
盛裝在瓮中封好
然後放在露天用穀殼為燃料
慢火炙半天成濃醇的酒肉
有「冬節到時羊酒香,進補身體最合時」的俗說
新梅互聯 攝
到舊時光里走一走
遠離大都市
靜享古鎮里慵懶的時光
內容綜合整理自旅行少女醬、網絡
圖片來源於:新梅互聯、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