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高鐵」首次亮相:它將給中國帶來什麼?

2019-08-03     中國科學報

*本文首發於《中國科學報》(2019-08-01 第7版)

7月31日,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計算所)主導建設的「信息高鐵」率先在江蘇鹽城落地。

作為「信息高鐵第一站」,中科院計算所與鹽城市政府在鹽城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區舉行了簡單而不失隆重的啟動儀式。

這是「信息高鐵」的概念第一次公之於眾。

「以前都是在我們學術圈子里談,或者向上級單位領導解釋它的涵義,接受你的採訪是第一次系統地對外講述『信息高鐵』的概念。

在接受筆者獨家專訪時,中科院計算所所長、研究員孫凝暉說,建設「信息高鐵」網絡,旨在推動建成「滿足5G及智能萬物互聯(AIoT)時代新需求、適合我國國情的新增信息基礎設施」。

孫凝暉接受筆者採訪。

從字面上看,「信息高鐵」是在IT基礎設施層面提出的新概念。

在已有雲計算、超級計算中心等IT基礎設施的基礎上,為什麼還要建設「信息高鐵」?

超越信息高速公路

1992年,美國政府宣布實施一項新的高科技計劃「國家信息基礎設施」,旨在興建信息時代的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這在後來產生了比工業革命更為深刻的影響,促進了網際網路的普及和繁榮。

「信息高鐵」與「信息高速公路」有異曲同工之處,但又有所區別。

「『信息高鐵』不是一個學術名詞,它有點『蹭』高鐵的熱度,但又跟高鐵有緊密的關係。」孫凝暉告訴筆者,「信息高鐵」與「信息高速公路」最根本的區別,可以用兩個關鍵詞概括:高通量計算、高品質服務

孫凝暉介紹道,簡單說,高通量計算追求的是「又快又多又穩」,高品質服務則追求像高鐵一樣有保障的計算和網絡。

「目前我們正在進入以『物』為中心的IT3.0時代。」孫凝暉解釋說,在IT3.0時代,以5G為核心支撐的萬物互聯所產生的巨大數據量,對計算的並發度和實時性等都提出極高要求,僅靠現有計算設備的堆集難以解決上述問題。

萬物互聯時代的數據中心需要「算得多、算得快、算得穩」的新型計算設施,而這正是「信息高鐵」的目標。

作為其核心技術之一,「高通量計算」具備高並發、低延遲、高確定性、高能效等特點。

孫凝暉說,高通量計算追求的是「同等時間內伺服器處理數據量的多少」,這使其以巨量的信息處理能力支撐起新增的千億級終端及海量的信息處理請求。

適合中國國情

過去,我們對計算和網絡提得最多的要求是「快」,比如希望網速快、計算速度快等,但在萬物互聯時代,「多」的需求特徵凸顯

從汽車到路燈,從手機、平板到智能玩具,未來智能設備將數以萬億計,因此,未來的IT基礎設施須支撐「多」的需求。

高通量計算的技術核心是「體系結構級的數據流思想」,強調高通量、強實時、低延遲以及易擴展等特徵,天生適合「吞噬」海量大數據。

然而「數據流」並不是計算機體系結構中的熱門,其原因之一就是之前一直沒有找到好的應用場景。

而5G及AIoT開啟的萬物互聯時代,在中國恰恰提出了「多」的問題。

「已開發國家沒有遇到那麼嚴重的『多』的問題,或者它們能夠以超額供給的方式解決問題。但在中國,我們目前沒有這種條件,這給高通量計算提供了開花結果的機會。」

孫凝暉說,「信息高鐵」強調以低成本的數據處理方式解決大規模並發計算問題,恰恰與我們的國情息息相關——讓我國「一個都不能少」地進入AIoT為主的信息社會

「我國在上規模的產業中還是有機會的。」孫凝暉說,就像高鐵面向更多人更高密度的出行一樣,信息高鐵本質上也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多」的問題——只有中國才能提出這樣的問題

信息高鐵技術體系

信息技術領域特別是在網絡和計算方面,「卡脖子」難題頻現。

但現在許多做法,比如研製替代晶片、軟體等,仍然只停留在「解燃眉之急」層面,難以「除心腹之患」。

孫凝暉認為,在舊有技術體系下,永遠要被牽著鼻子走;要改變現狀,必須有自己的技術體系。

「網絡技算創新研究院的目標也是希望建立『信息高鐵』的技術體系。」孫凝暉告訴筆者,「信息高鐵」在內容上與「信息高速公路」相互兼容,但其內在要求是建立一個自主的技術體系

在他看來,在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中國的機構企業多數只是在全球化鏈條中間從事某一個環節,並未能跳出別人構建的技術體系;但在AIoT市場,中國用戶多、場景多、產品品類豐富,在「多」的應用需求下,中國有機會和優勢打造自己的技術體系。

「信息高鐵」技術體系的突破口,是「兩個鐵軌、四節車廂」。

兩個「鐵軌」分別是指一個骨幹網、一個接入網。它們由可編程的軟體定義網絡構成,通過「超級基站」,可滿足無線接入、多模態統一接入等要求。

「比如手機、衛星、5G、WiFi網絡連接可以自由切換」。孫凝暉說,希望未來這一功能能通過一台基站設備、一套網絡協議實現。

「高通量計算機」則是「信息高鐵」要搭建的「四節車廂」中的關鍵一節。

此外,還包括通用大數據引擎、智能超算以及包含有「人—機—物」融合軟體的物端計算機系統,它們將與超級基站共同構成完整的支撐端、網、雲、數、用五個層次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

孫凝暉透露,鹽城高通量數據中心,連同中科院計算所正在珠海投建的智能超算設施以及在中科院網絡信息中心建設的超算系統,將成為「信息高鐵」數據引擎的三大要素。

「這些要素有了以後,我們會連接成為一個『信息高鐵網』,通過帶動一些應用示範如5G應用,『信息高鐵』就初具雛形了。」

十年後見規模

「兩個鐵軌、四節車廂」,每個要素都需要晶片等硬體支撐。

孫凝暉說,有了「信息高鐵」,這些裝備和晶片都會被放在一個技術體系之中使用。在這套自主的生態和體系之中,晶片被「卡脖子」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不過,孫凝暉表示,構建「信息高鐵」技術體系,需要一個長時間的生態培育過程。

畢竟現在5G和AIoT還在路上,說得多、做得少,所以「信息高鐵」第一步是要形成產業聚集。

孫凝暉說,我們感謝鹽城市人民政府提供了一個做應用的機會,鹽城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城市,有機會打磨好「信息高鐵」解決方案,把應用示範和服務做深做好。

「未來兩年很重要,『信息高鐵』應用效果怎麼樣?要先把效果做出來。」孫凝暉說,只有第一站做出效果後,企業和機構才會逐步認可和參與,「信息高鐵」才有機會拓展至第二站、第三站。

「我們希望這樣去疊代,我覺得要有十年時間才能成熟。」孫凝暉說,目前,中科睿芯正在推進「信息高鐵」的產業落地工作,預計到2030年,「信息高鐵」將形成一定的規模。

「『信息高鐵』是一個探索性很強的事物,我們希望信息產業上下游更多創新主體加入我們,一起來吃這隻『螃蟹』。」在採訪的最後,孫凝暉說,相信「信息高鐵」未將會像高鐵一樣,不僅惠及中國,對全世界的IT基礎設施建設也有所貢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QCvV2wBUcHTFCnfgQI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