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清貧而充實,溫和而堅定。仁者的責任讓他知難而上。他讓溫暖傳遞,他讓愛心匯聚,直到更多的人向弱者張開雙臂,直到角落裡的人們看到春天。他不懼怕死亡,因為他對生命有博大的愛。"
2004年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這樣評價他——桂希恩教授。
桂希恩,1937年生於湖北武漢,武漢大學醫學部傳染病學教授、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感染科醫生,中國愛滋病防治專家指導組成員,中國愛滋病高發區的最早發現者。因在愛滋病教育、預防、關懷等方面的卓越成就,桂希恩成為貝利馬丁基金會頒發的2003年度貝利馬丁獎唯一得主,2004年度中國中央電視台十位"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1960年桂希恩從武漢醫學院醫療系畢業後,志願赴青海從事地方病防治及臨床工作。在那裡,他有很多角色:內科醫生、外科手術師、化驗員、放射師……在青海, 他參加了麻疹、傷寒、血吸蟲病等傳染病的防治工作,在藏區期間,他收穫頗多:厚厚的一捆行醫筆記上,記錄著一個個令人生畏的名詞:烏孜桿菌、絛蟲病、鼠疫……在青海他一干就是16年,這段經歷對他影響至深。後來愛滋病作為尚未攻克的傳染病理所當然地吸引了他的目光。
桂教授與自己診治的一名黑熱病患者合影
1976年桂希恩開始在武大中南醫院工作,從事傳染病的研究和臨床治療工作。一個偶然的機會使桂希恩認識和接觸到了愛滋病。1981年,他到美國進修,美國老師給他講授人類發現了一種新型傳染病——愛滋病。桂希恩當時內心頗不以為然,他想:"在我的有生之年,中國不會有這種傳染病。"後來在中國發生的愛滋病,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想——抵抗愛滋病成為日後桂希恩在簡陋的辦公室里、在貧困的河南農村默默堅守的事業。
生活中的桂希恩向人們展示了他的另一個側面,"簡單"一詞足以概括。他的家裡,只有幾樣簡單的舊家具,最值錢的"家當"是一台25寸的彩電,不但沒有任何裝修,而且由於是改造後的舊房子,牆上的油漆新舊都不一樣。很難想像這裡住的是兩位知名醫學專家(桂希恩的愛人是婦產科教授)。
在床頭柜上有兩張照片,一張是桂教授的全家福,照片上面足有近百人,各種膚色的都有。與這張照片並排放著的,是桂希恩與愛滋病患者程金(化名)父子的合影。程金是個普通的愛滋病患者,也是桂希恩的朋友。
桂希恩的母親是美國人,奶奶是法國人,女兒在美國工作,家裡大部分親戚在國外。他的生活原本應該十分富裕,然而桂希恩的生活與我們的想像相去甚遠。因忙於工作,饅頭、方便麵是他們夫妻二人的主要食物。每次出差,桂希恩都要帶上一袋饅頭,餓了就啃上幾口。別人住賓館,他總是悄悄溜走,找最便宜的旅館住,不願讓公家多花一分錢。每次去省防疫站彙報工作,為了節省1塊2毛錢的車費,他總是走上七八站路。一位愛滋病人到武漢治療期間,看到桂教授竟然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離開武漢前,他將別人捐獻給他的一件新襯衣,悄悄壓在了桂希恩的枕頭下面。
桂希恩在武昌火車站大廳侯車,準備赴愛滋病災區
上世紀80年代初,定居於美國的親戚送給桂希恩教授一台蘋果電腦,那時電腦尚是稀罕物,價格昂貴。收到這台電腦,桂希恩把它放在了單位實驗室里,供大家使用。科室兩台嶄新的電冰箱也是他捐獻的,而他自家用的卻是一台陳舊的單開門小冰箱。
"人活著不僅僅是為了錢,錢也不是人生的全部。"採訪中,桂希恩反覆講著這樣一句話。桂希恩在私人領域中的避繁就簡與其對公共事業的專注周到形成鮮明對照,看來矛盾,實則統一於桂希恩的為人之本中。
1999年夏天,桂希恩聽到一位河南的進修醫生提起自己家鄉的一種怪病。他敏銳地察覺到這可能不是普通疾病,出於醫生不可推卻的責任感,他多次前往當地進行調研。最後發現很多村民患有的所謂怪病就是愛滋病,這些患者大都有一個共同點——賣過血,他推測當地愛滋病傳播可能是由賣血過程中的血液回輸引起的,於是立即將這一發現上報政府。政府之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防治愛滋病、控制疫情。
桂希恩還曾將愛滋病患者接到武漢進行治療,在當時,愛滋病是讓普通人群聞之避之的存在,為了消除人群對愛滋病人的顧慮和偏見,他就把這些患者帶到家裡和自己同吃同住。此事經媒體報道後,一時轟動全國。這期間,桂希恩向人們講述愛滋病患者的種種悲劇,呼籲人們能寬容地對待、關心他們。他說,這5名愛滋病感染者住到他家裡後,一起用餐,共用電話、桌椅和衛生間。他是在用自己的行動告訴人們,生活類的接觸不會傳染愛滋病!
2004年2月27日,桂希恩收到文樓村6組愛滋病病毒感染者程金的來信。在信中,這位患者朋友興奮地告訴他:"2003年12月19日,國務院副總理兼衛生部長吳儀在我家坐了半個多小時。我們村現在敞開了,什麼人都可以來。4月1日後外國記者也可以進村了。您也可以大大方方地來,給我們做些指導工作,告訴我們以後該怎麼辦。"看了這封信,桂希恩心裡暖暖的。
2004年6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考察湖北武漢,其間,專程來到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桂希恩教授家看望他。溫總理對他說:"我從電視上了解到你。你的事跡令我很感動,你是一個好醫生。"
"老牛自知夕陽近,不用揚鞭自奮蹄!"桂希恩屬牛,所以經常以此勉勵他的學生,也勉勵自己。他對學生細緻負責,面對學生們提出的各種問題,他都會耐心解答。桂教授作為學者的嚴謹態度以及身為醫者的仁愛精神,化成了學生心尖上的美好願想,讓大家相信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依舊有美好的東西值得去追尋、去信仰。
面對媒體的關注,桂希恩說,他只想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到研究上。提到研究,桂希恩對自己有些不滿,他說時間都被其他事占去了,覺得自己"碌碌無為,感到羞恥"。
此外,桂希恩還忙於美國的霍普基金會合作的培訓治療愛滋病醫生的項目。他說:"防治愛滋病,醫生的素質和責任心需要提高。愛滋病高發區的基層醫生急需培訓,他們可是救火隊員啊。"
改革開放以來,桂希恩教授投身於愛滋病教育、預防和關懷的事業之中,為我國的醫療事業做了很大貢獻,被稱為"人民醫學家"。他以善心為炬,為愛滋病患者送去溫暖;他用信念做燈,照亮了醫學生曲折摸索的道路。時光流轉,念念不忘,桂教授帶給我們的,是他為醫療事業所做的貢獻,更是他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學者、醫者和師者,這是他的多重角色,但無論是哪一重,都凝練著他最執著的堅守。
關注"武漢大學招生辦公室"頭條號,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自:武漢大學研究生會、《人物》雜誌
圖片來源於:武漢大學研究生會、《人物》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