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可望而不可及的三毛

2019-08-14     白露為霜ts

三毛,本名陳懋平,因學不會寫「懋」字,自己改名為陳平。

我們的名字,都來自父母,有算出來的,有隨機的,有寄託著父母期望的,但就是跟我們自己沒什麼關係。

會寫文章的人,可以自己取一個筆名,代表著自己的喜好。這是有個人特徵的第一個事物,我們能自己決定的,自己的代號。

魯迅的筆名由來是,母親姓魯;周魯是同姓之國;取愚魯而迅速的意思。

曹禺取自本姓萬的繁體「萬」,拆開便是草禺,草字不取,取曹,故名曹禺。

冰心小時候就接觸中國古典文字,特別喜歡唐詩。她對唐代詩人王昌齡作的《芙蓉樓送辛漸》一詩特別欣賞,其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壺」尤為喜愛。

好多人不喜歡自己的名字,卻也沒有勇氣去說改就改掉。那畢竟是父母給的,代表著父母的愛,但卻沒有了個人特質,是被賦予的,雖然是以愛的名義。

三毛十三歲就獨自離家去小琉球玩,初中時經常逃學去墳墓堆讀閒書。

旅行和讀書是她生命中的兩顆一級星,最快樂與最痛苦都夾雜其中。

錢鍾書先生說過:如果不讀書,行萬里路,也只是個郵差。

三毛在五年級就開始讀《紅樓夢》,到了初中幾乎已讀遍了市面上所有的名著。

父母親悉心教導,在詩詞古文、英文方面,打下基礎。並跟隨顧福生、韓湘寧、彭萬墀三位畫家習畫。三毛在她的散文《我的三位老師》中記錄了這三位繪畫老師。

讀書,是精神的旅行。

有內涵的靈魂,才會成為一個有趣的靈魂。

莊子在《知北游》中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旅行,讓身體放鬆,讓眼界開闊,讓天空變得明亮起來。

三毛沒有數字概念,不肯為金錢工作,寫作之初純粹是為了讓父母開心。

三毛的真性情,是普通人難以企及的。我們為了生活,違背自己的本心。我們為了討生活,違背自己的理想。我們為了生活得更好,做不喜歡的事。不管是為了什麼,保有一份本心而不因外物而改變,是不容易的。

她看到一張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感應到前世的鄉愁,於是決定搬去那裡,苦戀她的荷西也二話不說跟著去了。

與荷西在撒哈拉結婚後,她寫出一系列風靡無數讀者的散文作品,把大漠的狂野溫柔和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淋漓盡致地展現在大家面前,「三毛熱」迅速從台港橫掃整個華文世界,「流浪文學」更成為一種文化現象。

1976年5月,出版作品《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的作品情感真實,沒有太多的粉飾,而是展現生活的原貌和生活中的智慧與趣味。

沒有一般愛情作品所描寫的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唧唧絮語,即使在《結婚記》里寫到她與荷西婚前談戀愛時的生活,最多也只寫到他們如何在寒風中抖抖索索地坐在西班牙公園的長椅上,想著如何解決溫飽問題。

三毛經歷了灰暗的少女時期和多舛的青年、中年時期,使得悲情成了她作品的基調。這種對疼痛的敏感一直在三毛的性格中保持了下來,並對她日後的寫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她用善良、憂傷、憐憫的目光關注自我,關注周遭的世界,因此,她作品的字裡行間總是溢滿了悲情的美麗。

一場意外使原本安定的生活急轉直下,與摯愛荷西的死別,讓她差點放棄生命,隨後決定結束14年的流浪人生,在父母的扶持下回到台灣。同年11月,《聯合報》特別贊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來後寫成《萬水千山走遍》,並作環島演講。從這以後,才重新提筆寫作。她還開始嘗試寫劇本,填歌詞,每次出手必定撼動人心。

1990年,完成第一部中文劇本,也是她最後一部作品《滾滾紅塵》。

三毛父親陳嗣慶評說:「我女兒常說,生命不在於長短,而在於是否痛快的活過。我想這個說法也就是:確實掌握住人生的意義而生活。在這一點上,我雖然心痛她的燃燒,可是同意。」

她就是我們心中最浪漫、最真性情、最勇敢瀟洒的----三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NJLzGwBJleJMoPM_Wk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