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隆中對》最終沒能成功,很多人認為是孫權偷襲荊州殺關羽,蜀漢北伐失去交通相對便捷的東路所致。換句話說,就是諸葛亮在給劉備畫統一天下的大餅時,沒有充分考慮到孫權對荊州的感受。
圖-魏蜀吳三國都城洛陽、成都、建康(南京)位置示意圖
諸葛亮說:「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荊州位於江東吳國的長江上游,對江東安全的影響極大。曹操占荊州後,吳臣張昭等人就說曹操已與我共有長江,長江天險分彼一半,不如降之。不拿下荊州,江東的西大門洞開,吳主換了誰來做都是坐立不安的。
在這種情況下,蜀漢幻想兵出荊州穿過漢江流域經南陽盆地北上攻魏,孫權會坐以待斃?孫權當然知道,一旦曹魏亡於蜀漢,自己將被蜀漢進行戰略合圍,是沒有活路的。再說吳國早就對荊州有覬覦之心,當年魯肅初見孫權時,就提出占領荊州,「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當關羽從荊州北伐後,孫權就開始策劃偷襲荊州(西部,東部已被劉備割讓給孫權),即使沒有魏臣司馬懿勸曹操找孫權,孫權也會這麼做。無他,欲活命耳。
東吳得到荊州鞏固了西大門的安全,但蜀漢卻遭到了毀滅性的戰略打擊,北伐只能走險峻難行的漢中一路。蜀漢是個小國,只有四川盆地這一個主要耕種區,以及南中這一個主要的戰爭資源區。兵出漢中,先不說進攻曹魏,就是把糧食和戰爭資源運到漢中,都是一筆很大的開支。在荊州已被東吳控制,諸葛亮只能走漢中山路。以蜀漢孱弱的國力,對付「天下十得其七」的曹魏,實在是強人所難。諸葛亮在此時唯一能做的,只有繼續「東和孫權」,即使孫權偷襲荊州得手,毀掉諸葛亮的北伐夢。三國分鼎,魏居北,蜀居西南,吳居東南。蜀從(曹魏的)西南攻魏,吳從(曹魏的)東南攻魏,可以分強魏之兵勢,吳蜀二國都能從中得到豐厚的戰略利益。
東吳和曹魏本來就有非常深的戰略矛盾,沒有蜀來配合,東吳也自會攻魏。所以要讓東吳配合蜀漢攻魏,蜀漢就必須答應孫權兩個條件:一、承認孫權對荊州的合法控制;二,承認孫權的帝位。(承認第二個條件就等於承認第一個條件)
公元229年,孫權決定稱帝,蜀漢朝野對此很憤怒。蜀相諸葛亮不憤怒嗎?心裡是憤怒的,但有大局觀的諸葛亮還是在說服朝野,應該承認孫權。理由並不複雜,「國家所以略其(孫權稱帝)釁情者,求掎角之援也。今若加顯絕,讎我必深,更當移兵東戍,與之角力,須並其土,乃議中原。彼賢才尚多,將相輯穆,未可一朝定也。頓兵相守,坐而須老,使北賊得計,非算之上者。」
諸葛亮考慮得非常現實。東吳都有可能承擔兩場同時發生的對魏與對蜀戰爭,曹魏更不用說了,三場同時的戰場都能承擔得起。蜀漢不能,必須在攻魏和攻吳之間選擇一個。再說蜀漢如果攻吳必須傾全國之力,漢中防禦體系必然會受到極大影響,這就給了曹魏以可乘之機。主力攻吳不克,魏又來襲,蜀漢也就很難保住了。
諸葛亮力排眾議,派衛尉陳震出使東吳,向孫權稱帝表示祝賀外,還代表蜀漢與孫權結盟,中分天下。其實諸葛亮未必相信東吳能在多大程度上配合蜀攻魏,但至少蜀漢穩住了東線,可以集中優勢兵力攻魏,這是符合蜀漢最高利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