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有56個民族,其中有55個少數民族,如果讓你把這些少數民族的名字全都說出來,估計很多人都會表示「臣妾做不到」,但是如果讓你儘可能地說出自己知道的,其中肯定有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一個。
這個少數民族,在我們國家有著悠久的歷史以及文化積澱,他們不但有本民族的語言、文字,甚至還有自己的醫學、曆法、宗教信仰等等,可以說他們的文化發展十分充足與全面。
大山風景
他們遠離中原、喜居深山,族群集體意識較強,或許正是這樣一種「高冷」的姿態,讓他們在不同地域和人群中有著不同的稱謂,而其中不乏一些具有貶義的蔑稱,後來毛主席為他們改名也是基於這一點。
他們究竟是誰?在改名之前叫什麼呢?
這個眾所周知的少數民族就是——「彝族」。
其實,一開始他們的名字叫「夷族」,關於「夷」的記載,最早源於漢代歷史文獻中的「西南夷」。後來,人們又根據彝文古文獻《彝族源流》、彝族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西南彝志》里的相關記載,破譯了這個稱謂的由來。
大涼山彝族
根據書中的描述,這個族群以「尼」自居,而在古代的漢語裡,「尼」的發音為「夷」,這也使得他們在漢文中出現時,大多被記載為「夷族」,久而久之也就成為他們民族的名字。
「夷」是古代對東方民族的稱謂,《論語·子罕》中就有「子欲居九夷」的說法。但是漸漸地,「夷」成為古代對中原以外各個部族的蔑稱,在我國古代文字訓詁學(是我國傳統研究古書詞義的學科、也是漢文古籍的釋讀術)著作《玉篇·大部》中就有記載:「夷,蠻夷也。」
彝族的老人
在漢語中,「蠻」有粗野兇惡、不通情理的意思,從中可以感覺到一些貶義的韻味。儘管如此「夷族」這一叫法,就這樣用了很久很久,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1956年,毛主席在了解和聽取多方建議後,把原來的「夷」字改為了現在的「彝」。
別看這個字筆畫多、難書寫,毛主席選這個字可是很有講究的。「彝」,是古代盛酒的器具,而酒是穀物釀造的精華,能夠釀酒說明糧食豐收才有盈餘去釀造,「彝」字可以理解為裝滿了收穫。從書寫上看,「彑」就像人們居住的房屋,這個房屋下面有「米」有「絲」,可以說是安居樂業、吃穿不愁了。
豐盛的彝族餐桌
此後,「彝族」告別了舊時的蔑稱,換上了這個象徵興旺發達的名字。
除此之外,彝族還有哪些名字?
因為彝族的歷史文化足夠悠久,在全國少數民族中的占比也較大,所以在雲南、四川、貴州以及廣西一帶都有他們的棲息地。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彝族也發展出一些支系,這些支系又派生出新的名字。
就拿雲南來說,彝族算是一個大的統稱,因為人群分布地域的不同,在「彝族」這個統稱之下,又有許多名字不同,但信仰、習俗相同或相似的支系。
阿細跳月-彝族阿細人最具代表性的舞蹈
這裡就為大家列舉其中一部分:
分布在武定、師宗、陸良等地的「阿羅」;
分布在彌勒、元陽、西疇、祥雲、羅平等地的「阿武」;
分布在彌勒、宜良、昆明等地的「阿細」(「阿細跳月」是他們最具代表性的舞蹈);
分布在彌勒、移門、雙柏的「阿哲」;
電影里的「阿詩瑪」
分布在石林、瀘西等地的「撒尼」(「阿詩瑪」的故事就發生在他們之中);
分布在楚雄、文山、紅河、大理等地的「納蘇」(也被寫為「臘蘇」,也被叫做「黑彝」「白彝」「紅彝」「甘彝」)。
現在,你知道了「彝族」僅僅是一個大統稱,如果你身邊有彝族的兄弟姐妹,不妨了解一下,他們屬於彝族裡的哪個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