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標誌著習慣的養成?
要養成好習慣,首先要知道:做到什麼程度、什麼狀態算是習慣「養成了」?
《微習慣》這本書里,給出了代表行為已經成為習慣的信號:
1.不再牴觸這個行為,做這件事的時候沒有牴觸情緒;
2.身份認同,「我愛運動」、「我愛看書」「我每天早上跑步」等;
3.行動時不需要考慮「yes or no」,就像吃飯喝水一樣自然而然;
4.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不必刻意做,反而需要刻意不做才能不做;
5.常態化,是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情緒不會因此波動。
6.它很無聊。你潛意識裡知道,習慣對你有好處,可能是身體上的,可能是精神上的,生活會因此更美好,但是習慣的行為本身可能是無聊無趣的。
這6條里,有些是我們默認的,比如「不需要考慮」「不再牴觸」;有些卻顛覆了我們通常的認知,比如「無聊」,因為通常會認為,能養成習慣是因為「能感受到樂趣」,但實際上,習慣本身確實是無趣的,它帶來的是益處,而不是激情。
當然,你也可以說,我對某些事情很有激情,比如跑步,比如烹飪——這就是愛好的範疇了,不是嗎?我們這裡討論的,就是那些你沒那麼多激情,但是希望生活因此更有激情的事情,是那些你想要做出改變、養成習慣的事情啊。
二、7個步驟,利用微習慣,完成改變,達成目標
「你不必每一步都正確,你只需要每次在正確的道路上前進一步就好。」
「最微小」怎麼衡量?就是目標小到不可能失敗,執行起來沒有任何難度,不需要你去專門做決定「做還是不做」,完全不需要內耗的過程。
只要堅持每天做,一個微習慣就養成了。
《微習慣》的作者寫這本書的靈感,就來自於「挑戰每天一個伏地挺身」。一個伏地挺身的目標,讓人不再去找藉口「沒時間」「沒精力」「今天累了明天吧」,你可以隨時隨地完成它。而且,通常情況下,姿勢都擺好了,一個伏地挺身已經完成了,再完成一個似乎也完全沒問題,那麼為什麼不呢?但要注意的是,目標仍然要保持在類似於「一個」這樣的微小目標。為什麼?我們下面會說到。
如何微習慣?來了解這7個步驟:
第1步:設定針對自己的專屬微習慣和計劃。
你可以把這作為一個小小的實驗——反正也不會損失什麼啊~
列出來自己想要的微習慣,比如「閱讀」,第一個步驟不一定是「每天讀1頁」,可以是「打開這本書」——只要打開就算完成目標,不想讀立馬再合上也算完成目標。再比如「去健身房運動」(買完健身卡再也沒去過的人據說超過80%),那麼微步驟就可以是「走到健身房」,到了不想做運動,立馬回家也算完成目標,甚至「走出家門」都可以成為第一步,只要走出家門,哪怕立即返回也算完成目標。
這就是所謂的「小到不可思議」。重要的是「啟動」,然後其他的交給慣性就好。小到不給大腦產生牴觸情緒和批判自己的時間。
第2步:深入挖掘微習慣的內在價值。想做一件事情,不是因為外界的因素,不是因為他人的目光,你需要找到自己的內驅力。你為什麼想運動?想閱讀?是因為別人說這樣是好的,還是因為你自己內心有自己的追求?你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你要養成的微習慣如何定義了自己?
更深層次的挖掘和探尋,你才能真正找到想要養成習慣的根源。說白了,這也是不斷定義「我是誰」的問題。
第3步:清晰自己的習慣依據,把它納入到日程規劃中。
有人的習慣是更依據時間來制定的,比如晚上9點準時開始鍛鍊身體;
有人習慣根據行為方式制定日程,比如我本周要寫500字。
具體如何制定,還是要看個人的習慣。
第4步:設定獎勵,提升成就感。
這裡更多的是指養成習慣的前期,給大腦一些愉悅的體驗,但是別對獎勵形成依賴就好。
第5步:記錄與追蹤完成情況。
手寫是個不錯的方法,可以在家裡放一個小黑板、小白板+馬克筆,目標和完成情況寫在上面。寫下來,大腦能夠更清晰了解這件事的重要性。
「一旦形成習慣,只需要依靠基底神經節自動往前沖就可以了,你需要做的僅僅是不去破壞它。」
第6步:微量開始,超量完成。
一個伏地挺身,打開這本書,走出家門——通常我們都會超額完成這些微小目標,這樣帶來的成就感更強。這個時候,就需要強化正反饋「我做到了」「我可以是一個自律的人」,但是超額不是追求的方向。你要的只是「完成目標」,讓超額靠慣性完成就好。
第7步:按照計劃安排走,避免高期待值。
超額完成了任務,我們很容易就給自己提出一個更高的目標。就像小時候考了80分,下次的目標一定得定成85分,不然就會被批評「不思進取」。但是在習慣養成的時候,這是需要避免的。因為微目標是你每天要做的、要完成的,而不是單獨哪一天要目標。一旦提高微目標,超額完成的次數就會減少,成就感由此降低,放棄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所以,提高目標這件事一定要慎重。
微習慣,就是堅持每天完成最微小的目標。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