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明明不姓和,為何總叫他和中堂?清朝時滿人的姓名從何時開始漢化?

2020-06-24   看北朝

原標題:和珅明明不姓和,為何總叫他和中堂?清朝時滿人的姓名從何時開始漢化?

百出先鋒滿族人取名是什麼時候開始按漢語來取的?有沒有依然按照滿語來取名的人?

賈志國:高宗純皇帝時期,大票滿洲旗人開始這麼做,但不少包衣或者開戶人的後代反而用了滿語名字。

empgu:康熙這一支早就按照漢語來起名字了,同輩兄弟用同一個排行字,另一個字取同一個邊旁部首。雍正這一輩是胤+示字旁,下一輩是弘+日字旁,再往下是永+王字旁,都是漢人的起名習慣。

電磁炮:一般滿洲貴族的名字,清中期聽起來許多還是滿語,比如鄂爾泰、福康安,清末就是自成一派了,像琦善、鐵良、端方、榮祿、松壽這些看起來有些吉祥意思的名字,既不像滿語,又不像漢人的取名習慣,不過關外的滿人,清末仍有依克唐阿這種滿語名字。

queaking:那麼使用名字的第一個字作為簡稱是什麼時候流行的?滿人自己不覺得詭異嗎?例如稱呼和珅為和大人,這就相當於叫歐巴馬「侯總統」吧?

vqv1:我怎麼覺 這是影視劇造的孽,實際清史稿上沒有這樣的記載!!

百出先鋒:剛剛查了一下,稱呼就是這麼習慣的有個傅恆,袁枚的書上寫的傅公。

sirkem:乾隆時候就是了,弘曆專門下令禁止過滿洲貴族和漢人士大夫詩文唱和時以名字首字代姓和父子幾代都用一個名字首字的做法。至於影視劇更不相干,你聽解放初的劉寶瑞的官場斗,裡面就是和中堂了。

自我感覺良好:比如阿克敦,尊稱就叫阿公克敦。

十全武功陳弘曆:福康安,他家四兄弟褔靈安,福隆安,福康安,褔長安,顯然不是滿文直譯。

小酒看風雲:這種形式很早了,而且與漢文人接觸越多的越早。比如康熙時的納蘭成德,字容若,當時就被稱為「成容若」。原因是滿人習慣稱名不舉姓,姓是幾乎不用的。明珠就叫明珠,索額圖就叫索額圖;然而接觸了漢人的語言習慣後,會把名字的第一個字像姓那樣拿來稱呼。

DarkSeraphim:乾隆對強化滿人身份很在意啊。記得中學時代做過一條閱讀題,硃批一名滿族官員姓名,初看何姓以為漢人,細看出身才知道是滿州某旗,既是滿人姓氏用和用赫,有甚不好,偏要用何。今後滿人姓名,一律不許濫借漢姓,云云。然而十樓後面好多例子看來,陳弘曆這聖意沒人鳥啊。

性情淑均拉姆斯:乾隆還不許滿人出漢文詩集,他剛死嘉慶就給人詩集親自作序。

蕭十一郎我覺著康熙那陣就這樣了,比如明相萬花筒,索相三隻眼。乾隆朝鄂貴不是也稱鄂公貴,至於和珅的弟弟就叫和琳。

北太平洋亦失哈:瞎扯的吧,貌似名將名臣的紫光閣畫像上的乾隆題詞十分明確的寫成阿公克墩什麼的。而且福康安家那幾位幾乎都是乾隆養子了,乾隆要真反對漢字首字命名法,他不得發飆啊。乾隆自己的詩集也是駭人聽聞的前無古人好吧!

EZ4Y:乾隆朝國語研究里有類似的研究,乾隆本人還是挺傳統的 但真落實下來挺混亂的 類比下來就像中國人的英文名外國人的中文名一樣 啥情況都有 沒個定數,拿那個依克唐阿來說,他老人家名字叫依克唐阿 ,給自己弄了個姓叫堯山,寫了字簽名:堯山依克唐阿……

avante:滿姓漢名或者漢姓滿名呢?這就感覺像是叫李約翰或者田中奧古斯特一樣彆扭。

奔狼:你要看到現在很多蒙古族的身份證,就知道這很正常了。

青天白日馬英九:巴彥格勒·順?

奔狼:會經常漢姓蒙古名,比如包巴特爾,寶巴音,高海日汗等等,一般比較正統的蒙古族是漢姓漢名外加個蒙古名,至於報戶口時寫什麼,有時候完全看心情和家庭環境。比如護士長蒙古名叫烏恩巴特爾,齊峰的蒙古名叫敖日格勒。漢化比較重的有些就沒蒙古名了,比如白岩松斯基。

身份證上則有幾種情況,漢姓漢名,漢姓蒙古名或者就單獨的蒙古名,蒙古姓一般是不用的。

sirkem:回族撒拉族都有馬xxx這種名字。

奔狼:東鄉最厲害,幾乎全是經名。

gringrin:這個沒有辦法的,多數遊牧漁獵民族都沒有姓這個概念,他們只有氏族名,沒有姓氏。愛新覺羅,合舍里,葉赫那拉這些都是氏族名,主子奴才都是一個氏族的,總不能主子奴才都叫姓「愛新覺羅「吧。當他們和其他民族接觸多了,確實要用到姓了,那也只能就近找個差不多的概念來湊了,比如滿人用名的第一個字湊合著當姓用。

所以很久以前玩魔獸世界的人都在探討一個問題,薩爾姓什麼?有的說他姓霜狼,有的說他姓杜隆坦,誰也說不服誰,最後我拿這個現實中游牧民族的例子說服了他們。另外在遊戲里還有一個特殊例子,格羅姆地獄咆哮和加魯什地獄咆哮這兩父子,他們很明顯是綽號太有名了,拿綽號當姓氏了。

bowenchen:一個幾十上百人的氏族,明確地記得誰是誰兄弟,誰是誰大爺,而且氏族內部不通婚的時候,憑什麼說氏族名不是姓氏?等這個氏族發展到了幾千上萬人的氏族聯盟,實質的血緣聯繫確實沒有多少了,但由於是由上個階段發展來的,至少在名義上還是強調同氏族共祖的。等到了氏族解體,部落和家族的概念徹底分離的時候,又憑什麼就因為一個姓曾經是一個氏族的名字而說他不是姓氏呢?叫覺羅或是赫舍里的氏族即使曾經有過,也早在明朝建立前很久就已經不存在了。明代建州女真基本沒有同姓聚居的現象,部族的名字和具體個人的姓氏區別是非常明確的。

gringrin:你和我說這些沒用,你應該穿越回去找康熙乾隆說,事實上的情況就是,滿人就基本沒有拿氏族名當姓氏的習慣。滿人自報家門的時候,只會說,我叫和珅,鈕祜祿氏出身。他們從來不會說自己姓鈕祜祿,從來不會把鈕祜祿當成自己家族的姓氏。

努爾哈赤時候的愛新覺羅估計至少幾百幾千吧,後來要幾千幾萬人了,這些人裡面,也就皇族這一支可以自稱「愛新覺羅家族」,其他奴才僕役這些大部分人有這個資格嗎?

bowenchen:稱名不舉姓不等於沒有姓,按你的邏輯那歐洲人也沒有姓了。你跑去和和珅說鈕鈷祿不是他的姓只會被人家當瘋子。

努爾哈赤時候的愛新覺羅一個都沒有。清朝皇室的姓本來是覺羅,這是一個在明代女真諸部都非常常見的姓,發跡後才在前面加了愛新這個修飾詞來把宗室區別開來,但在祭祀時依然用覺羅。努爾哈赤的部眾則姓什麼的都有,和皇族姓什麼一點關係都沒有。你的說法之可笑就如同說「朱元璋時候的皇明朱室估計至少幾千萬吧,後來要上億了,這些人裡面,也就皇族這一支可以自稱皇明朱室,其他奴才僕役這些大部分人有這個資格嗎?」

moose12345:我就是滿族,原來我爺爺那輩是以名為姓,就是我太爺爺名字的第二個字是我爺爺的姓。我太爺爺叫傅祁順,我爺爺原來應該叫祁德厚。辛亥革命以後,滿族比較受歧視,族裡就商量改漢姓。我家祖先是揚古利(清史稿里有傳,是努爾哈赤的女婿),就根據他的名字,改成漢姓的楊了。至於老姓是舒穆祿,沒見在家譜里怎麼提過。

DarkSeraphim:老姓是個什麼概念呢?

蘋果薄荷:滿族老姓很多是早期的氏族部落稱謂,來源不一。上面那位的老姓舒穆祿,來源於女真 琿春虎爾喀部,不過族源可以追溯到契丹三蕭姓,金代為石抹氏,舒穆祿既是 石抹的轉音。而石抹氏的稱謂是來源於居留地附近的石抹山。

avante:劉曉慶演的火燒圓明園裡說慈禧的姓是惠,老姓是葉赫那拉,這個對嗎?

蘋果薄荷以父名一字為姓這類事多半是到了民國時期才有的,而且不是通例。英若誠家裡的英姓是來自他祖父英華的名字頭一字,但他們家改漢姓英,是連他曾祖和幾個叔祖都改的,尤其是老子以兒子的名字為姓,很少見。

慈禧的曾祖叫吉郎阿,祖父叫景瑞,父親叫恵征,叔叔叫惠春。慈禧有一妹三弟,三個弟弟分別叫照祥,桂祥,福祥。民國之後,桂祥的子孫里分兩個漢姓,一個是以排輩德字為姓,另一個是葉赫部的葉為姓。福祥的子孫全以葉為姓。